书证篇一七九写字从正更知通变

作者:颜之推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0:22

|

本章字节:5510字

世间小学者1,不通古今,必依小篆2,是正书记3;凡《尔雅》、《三


苍》、《说文》,岂能悉得苍颉本指哉4?亦是随代损益,互有同异。西晋


已往字书,何可全非?但令体例成就,不为专辄耳5。考校是非,特须消息


6。至如“仲尼居”,三字之中,两字非体,《三苍》“尼”旁益“丘”7,


《说文》“尸”下施“几”8:如此之类,何由可从?古无二字,又多假借,


以中为仲,以说为悦,以召为邵,以间为闲:如此之徒,亦不劳改。自有讹


谬,过成鄙俗,“乱”旁为“舌”,“揖”下无“耳”,“鼋”、“鼍”从


“龟”,“奋”、“夺”从“雚”,“席”中加“带”,“恶”上安“西”,


“鼓”外设“皮”,“凿”头生“毁”,“离”则配“禹”,“壑”乃施“豁”,


“巫”混“经”旁,“皋”分“泽”片,“猎”化为“獦”,“宠”变成“宠”,


“业”左益“片”,“灵”底著“器”,“率”字自有律音,强改为别;“单”


字自有善音,辄析成异:如此之类,不可不治。吾昔初看《说文》,蚩薄世


字,从正则惧人不识,随俗则意嫌其非,略是不得下笔也。所见渐广,更知


通变,救前之执,将欲半焉。若文章著述,犹择微相影响者行之,官曹文书,


世间尺牍,幸不违俗也。


【译文】


世上那些研究文字、训诂的人不懂古今文字的变化,写字一定要依据小


篆,以此订正书籍,凡是《尔雅》、《三苍》、《说文》上面的文字,难道


都能得到苍颉造字时的最初字形吗?也是依随年代变化而增减笔划,相互之


间有同有异,西晋以来的字书,哪里能够全部否定呢?只要它能使休例完备,


不任意专断就行了。考校文字的是非,特别需要斟酌,至于像“仲尼居”这


三个字中,有两个字就不合正体,《三苍》在“尼”旁边加了“丘”,《说


文》在“尸”下面放了“几”:像这一类例子,哪里可以依从呢?古代一个


字没有两种形体,又多假借之字,以中为仲,以说为悦,以召为邵,以闲为


闲:像这一类情况,也用不着劳神去改它。有时文字本身就有错讹谬误,这


种错字却形成了不良的风气,如“乱”字旁边是“舌”,“揖”字下面无“耳”。


“鼋”、“鼍”的下面部分依从了“龟”的形体,“奋”、“夺”的下面依


从了“雚”的形体,“席”字中间加成“带”字,“恶”字上面安放成”西”,


“鼓”字的右面写成“皮”字,“凿”字头上生出“毁”字,“离”字的左


面配上“禹”字,“壑”字上面加成“豁”,“巫”字与“经”的上“”


傍相混淆,“皋”字分“泽”的半边成了“聿”,“猎”字变成了“獦”


字,“宠”字变成了“宠”字,“业”字左面加上“片”,“灵”的下面写


成“器”,“率”字本来就有律这个音,却勉强地改换为别的字,“单”字


本来就有善这个音,却分写成不同的两个字:像这一类情况,不可不加整治。


我从前看《说文》时,看不起俗字,想依从正体又怕别人不认识,想随顺俗


体心里又觉得这样写不对,这样就完全不能下笔为文了。后来,随着所见的


东西逐渐增多,进一步懂得了通变的道理,要补救从前的偏执态度,需要把


从正和随俗二者结合起来。如果是写文章做学问,仍然要选择影响较小的俗


字来用,如果是官府的文书,或社会上的信函,就希望不要违背世俗习惯。


【注释】


1小学:指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2小篆:书体的一种。相传秦相李斯将籀文简化而成。


3是正,订正;校正。书记:书籍。


4苍颉:即仓颉,传说他创造了文字。本指:本意。这里指最初字形。


指,通“旨”。


5专辄:专擅;专断。


6消息:斟酌。


7“尼”旁益“丘”:字作“屔古时作尼的正字。


8尸下施几:字作“凥”。古人以之作居处的“居”字。


【评语】


文字里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


的作用,因此写字务必规范,游戏文字,随意改写文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