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心篇一二六儒释两教本为一体

作者:颜之推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3

|

本章字节:5296字

三世1之事,信而有征,家世归心2,勿轻慢也。其间妙旨,具诸经论


3,不复于此,少能赞述;但惧汝曹犹未牢固,略重劝诱尔。


原夫四尘4五荫,剖析形有;六舟5三驾,运载群生:万行归空,千门


6入善,辩才智惠7,岂徒《七经》8、百氏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


所及也。内外两教9,本为一本,渐极为异10,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


种禁(11);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


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


狩军旅,燕享刑罚,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归周、


孔而背释宗(12),何其迷也!


【译文】


佛家所说的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事情,是可靠而有根据的,我


们家世代归心佛教,不可轻忽怠慢。佛教中的精妙内容,都见于佛教的经、


论中,我就不用再转述赞美了;又怕你们记得尚不牢固,所以再对你们稍加


劝勉诱导一下。


推究四尘(色、香、味、触)和五荫(色、受、想、行、识)的道理,


剖析世间万物的奥秘,借助六舟(布施、持戎、忍辱、精进、静虑、智慧)


和三驾(声闻、缘觉、菩萨),去普度众生:让众生通过种种戒行,归依于


“空”;通过种种法门,渐臻于善。其中的辩才和智慧,难道只能与儒家的


“七经”及诸子百家的广博相提并论吗?显然是尧、舜、周公、孔子所不及


的。佛学作为内教,儒学作为外教,本来同为一体。两者教义有别,深浅程


度不同。佛教经典的初阶段,设有五种禁戒,而儒家经典所讲的仁、义,札、


智、信,都与它们相合。仁就是不杀生的禁戒,义就是不偷盗的禁戒,礼就


是不***的禁戒,智就是不酗酒的禁戒,信就是不虚妄的禁戒。至于像狩猎、


征战、饮宴、刑罚等行为,根据老百姓的天性,不能一下子都根除掉,只能


让它们存在而有所节制,不致于过分发展。归依周公、孔子却违背放弃佛教,


是多么糊涂啊!


【注释】


1归心:从心里归附。这里是归心佛教之意。


2三世:佛教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


3就论:佛教以就、律、论为三藏,经为佛教所自说,论是经义的解释,


律记戒规。


4四尘:佛教称色、香、味、触为四尘。五荫:即“五阴”,佛教“五


蕴”的旧译,指色(形相)、受(情欲)、想(意念)、行(行为)、识(心


灵)。识为认识的主观要素,色、受、想,行为认识的客观要素。


5六舟:即六度。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


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禅定)、智慧(般若)。三驾:即三


乘,见《法华经》。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


6千门:佛教语。谓种种修行的法门。


7惠:同慧。


8七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及


《论语》。


9内教指佛教,外教指儒学。下文所说内典指佛书,外典指儒书。


10渐:转佛理:极,指儒学。渐极为异,是说中土之民与天竺之民因所


处地域不同,其悟道的过程、方式也有所不同。


(11)五禁:即五戒。《魏书·释老志》:“又有五戒:去杀、盗、淫、


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


(12)释宗:佛教,因佛教创始者汉译为释迦牟尼,故以“释”转佛教。


【评语】


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哲学,其在于使人抛弃一切欲望,从而消除人间痛苦,


儒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通过限制人的欲望,规范人的行为达到维护现存社


会秩序的目的,教义虽然有所区别,仍有其共通之处。少一些欲望,多一些


理性对我们来说,仍不失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