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节 听大师讲佛(12)

作者:胡卫红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2

|

本章字节:3458字


世界上很多著名推销员就是这样修炼的,形象魅力不亚于影视明星。比如美国汽车推销大王吉拉德,任何一个跟他打交道的顾客,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所以他们经常在吉拉德家的门口排着队,目的是等待见他一面,谈上几句话。一个人修炼到这种境界,即使尚未成佛,也称得上一个欢喜菩萨了!


如何才能开悟


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圆觉经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我们现在不是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性光明受了蒙蔽,等于一面光明的铜镜埋在泥土里,埋久了,把铜镜的光明遮掉了。我们的自性光明被自己的烦恼妄想遮蔽,若将这些尘渣、污染除掉,就恢复了自性光明净圆觉心,就成佛了。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译文】善男子啊!那些初学菩萨道的人,以及未来众生,想得到如来净圆觉心,远离种种虚幻。先按如来奢摩他的方法修行,坚守各项戒律,安然处身于徒众之中,宴坐在静室里修行。


大师释疑


如来净圆觉心:据南大师解释,是指真正佛的净土,不是东方净土或西方净土,而是自己的唯心净土。即一尘不染之心。


正念:即端正念头。南大师解释说:不要乱想,只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要不着邪念。


奢摩他:梵文音译,是止的意思。


宴坐:按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解释,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是名宴坐。也就是说,身心寂静,没有任何杂念。


学佛一得:目标高远,由低起步


普眼菩萨向佛祖提了一个问题:如何修行?是啊!佛法那么高远,用什么方法到达佛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上面摘录的文字就是佛祖对普眼提问的回答,总括其大意:佛法虽然高远,仍需从低处修行。无论是坚持禁戒,还是安处徒众、宴坐静室,都离佛境尚远,但自己身处低位,还是只能从低处起步。孙悟空一斤斗十万八千里,他起步时的这个低点还是省略不掉。何况孙悟空蹦得再高、跳得再远,连如来佛的手掌心都翻不过,差得远!


无论是修佛道,还是修俗道,起点低没关系,关键第一步不要迈错。把方向搞错了,去西天取经,一个劲地往东土跑,错得就离谱了。虽说地球是圆的,西天并不在地球上。走错了方向,回头才是岸,非得返回来重新走过不可。那又何必这么麻烦呢?


佛祖传授的低位起修方法,也就是佛经中经常谈到的修戒、定、慧。这跟《大学》提到的修行方法几乎是一样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戒,得犹如慧,只不过《大学》把从戒到慧的过程描述更具体,并且指明了其中的逻辑。


为什么要守戒呢?这样心才不会散乱,才能定下来。这是为什么呢?打个比方,你想去某地,如果坚持只走某条路,坚决不走其他的路,那么肯定能到达目的地。如果认为条条道路通罗马,走这条可以,走那条也行,就存在利弊得失的选择,就有试试看的心理,走了几步感觉不那么美妙,又退回来,换一条路重走。这样心就散乱了,老是拿不定主意。


在人生中,我们经常会拿不定主意,因为选择条件太多了。而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自己不愿守戒。如果守戒的话,事情就比较简明了,也容易做出决定了。打个比方,做一件事,有无数种办法,其中很多是不合法、不合理、不合道德、不合人情的,如果愿意守法、讲理、讲道德、讲人情的话,其中绝大多数方法就可以删掉了。如果自己是一个做事讲原则的人,也尊重别人的原则,又可以删掉一些方法,剩下来的不多了,选择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这是对普通人而言,对佛家和儒家或其他教派来说,他们还另外制定了很多戒律,比如佛家的和尚要守250戒,尼姑要守348戒(一说500戒),儒家要遵循礼、义、仁、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等各种准则。凡此种种,看似约束了自由,实际上使自己变得更自由了。这是心灵的自由。相反,那些无法无天的人,看似很自由,其实最不自由。比如那些强盗、小偷之类,能够光明正大、安安心心地干自己的工作吗?敢向大家公布自己的工作业绩吗?恐怕不行吧!甚至想睡一个安稳觉也不可能。在他们还没有被法律剥夺自由前,已经把自己装进了心灵的囚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