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一一切功德从清净心来(6)

作者:李煜觉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39

|

本章字节:3194字


其实,别人做的事,没有一件是因为你才去做的。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他们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投影。当你能不受别人言行的影响时,你就不会再成为背负无谓痛苦的受害者。


38了生脱死,包容待人


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计较。



人生之大事,莫如生与死。人生最难解决的事情,也莫如生与死。生从何来,死归何处?人人怕死,物物贪生,生死难逃避,我们当如何面对?


人类虽有生命,身体却不能永生。死和生是相对的,这个生命了结了,另一生命的熊熊火光又告燃起。佛教主张生死轮回,死了再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


佛教讲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人类既来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因为无常之故,自然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现象,都会有变坏的一天。旧的灭去,新的又来。只要我们了知人生与万有诸法互相为缘,互相生成,透悟了这个道理,才能与佛法结合在一起,对于生死也就不觉得可怕,因为生死本来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的跟前将他咬死,然而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便上前问他原因。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此为何目的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多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求学修道。接着,婆罗门又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反倒接着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家人,说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他的饭菜了。


婆罗门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即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去是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挡住死期,让它永驻人间;既然这么去来无常的生命,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佛法的最终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脱死。证严法师开示: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计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山教授在悼念恩师启功先生的文章《启功先生的佛缘与境界》里讲了启功先生的二三事:


启功不打假。有意思的是启先生还到卖假字的地方去看,据说有位卖字的老太太还说:这老头儿好,不捣乱!笔者也曾就不打假的事问过先生,先生说: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鄙事。像我年轻的时候,学写字,学画画,不过是想有点挣钱的本事,养活我的老母亲。这些人弄几张假字,卖几个钱,也是谋生。何苦跟他们过不去啊!这是慈悲,也是博爱和宽宏大度。


启功手写的书稿让人借走了,那位朋友又转手卖人,多年后又流回内地。启先生不但不生气,把它买下来,还打趣地题了诗。说到这件事,启先生淡然地说:他那时需要钱。启先生一笔给人写字的酬劳钱,被一位朋友中饱了去。事发了,他说是给先生买书了,可书一本也未到先生手。别人很生气,先生只是呵呵一笑:嗨!他这人没出息你又不是不知道。与这位朋友,以后该怎样还怎样。


以恬淡和包容的佛心对待万事万物,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行。佛家所谓平常心是道和步步是道场正是这个意思。学佛要修养到无论发生什么事,心中没有丝毫委屈感。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心,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