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民国五年十一月六日至六年(1917)三月廿日(2)

作者:胡适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3:46

|

本章字节:14362字

考据之学,其能卓然有成者,皆其能用归纳之法,以小学为之根据者也。王氏父子之《经传释词》《读书杂记》,今人如章太炎,皆得力于此。吾治古籍,盲行十年,去国以后,始悟前此不得途径。辛亥年作《诗经言字解》,已倡“以经说经”之说,以为当广求同例,观其会通,然后定其古义。吾自名之曰“归纳的读书法”。其时尚未见《经传释词》也。后稍稍读王氏父子及段(玉裁)、孙(仲容)、章诸人之书,始知“以经说经”之法,虽已得途径,而不得小学之助,犹为无用也。两年以来,始力屏臆测之见,每立一说,必求其例证。例证之法约有数端:


(一)引据本书。如以《墨子》证《墨子》,以《诗》说《诗》。


(二)引据他书。如以《庄子》《荀子》证《墨子》。


(三)引据字书。如以《说文》《尔雅》证《墨子》。


一八、论校勘之学


(十二月廿六日)


校勘古籍,最非易事。盖校书者上对着者下对读者须负两重责任,岂可轻率从事耶?西方学者治此学最精。其学名exualcriicism。今撷其学之大要,作校书略论。


(一)求古本。愈古愈好。


(1)写本(印书发明之前之书)。


(2)印本(印书发明之后之书)。


若古本甚众而互有异同,当比较之而定其传授之次序,以定其何本为最古。其律曰:


凡读法相同者,大概为同源之本。


今为例以明之。如某书今有七本互为异同。七本之中,第一本(a)与他本最不同,其次三种(bcd)最相同,又次三种(efg)最相同。如此,可假定此七本所出盖本于三种更古之本(如图)。若以bcd三本相同之处写为一本,则得y本;更以efg相同之处写为一本,则得z本。更以yza三本相同之处写为一本,则得x本。x本未必即为原本,然其为更古于abcdefg七本则大概可无疑也。


(二)求旁证。


(1)丛钞之类。如马总《意林》,及《北堂书钞》《群书治要》《太平御览》之类。


(2)引语。如吾前据《淮南子》所引“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以正王弼本《老子》“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是也。


(3)译本。


(三)求致误之故。


(甲)外部之伤损:


(1)失页(2)错简(3)漶灭


(4)虫蛀(5)残坏


(乙)内部之错误:


(1)细误。


(a)形似而误。如墨经“”误“恕”,“宇”误“守”,“字”误“宇”,“冢”误“家”是也。


(b)损失笔画。如吾前见《敦煌录》中“昌”作“”,“害”作“”之类。


(c)损失偏旁。


(2)脱字。


(a)同字相重误脱一字。


(b)同字异行,因而致误。如两行皆有某字,写者因见下行之字而脱去两字之间诸文。


(c)他种脱文。


(3)重出。


(4)音似而误。


(5)义近而误。


(6)避讳。如《老子》之“邦”字皆改为“国”,遂多失韵。


(7)字倒。


(8)一字误写作两字。


(9)两字误写成一字。


(10)句读之误(文法解剖之误)。如《老子》“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作“乃”解。后人误读“信不足焉”为句,又加“焉”字于句末。(见王氏《读书志馀》)


(11)衍文(无意之中误羡)。


(12)连类而误。写者因所读引起他文,因而致误。


(13)旁收而误。旁收者,误将旁注之字收作正文也。例如,《老子》三十一章注与正文混合为一,今不知何者为注为正文矣。又如,《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或谓“勿正心”乃“勿忘”之误,此一字误作两字之例也。吾以为下“勿忘”两字,乃旁收之误。盖校者旁注“勿忘”二字,以示“勿正心”三字当如此读法。后之写者,遂并此抄入正文耳。


(14)章句误倒。此类之误,大概由于校书者注旧所捝误于旁。后之写者不明所注应入何处,遂颠倒耳。


(15)故意增损改窜。此类之误,皆有所为而为之。其所为不一:


(a)忌讳。如满清时代刻书恒去胡虏诸字。又如,历代庙讳皆用代字(上文6)。


(b)取义。写者以意改窜,使本文可读而不知其更害之也(上文10)。


(c)有心作伪。


校书以得古本为上策。求旁证之范围甚小,收效甚少。若无古本可据,而惟以意推测之,则虽有时亦能巧中,而事倍功半矣。此下策也。百余年来之考据学,皆出此下策也。吾虽知其为下策,而今日尚无以易之。归国之后,当提倡求古本之法耳。


一九、近作文字


近作数文,记其目如下:


(一)《文学改良私议》。(寄《新青年》)


(二)《吾我篇》《尔汝篇》。(登《季报》)


(三)reviewofprofbksarkar’schinesereligionhroughhindueyes(登hehindushaneesudennov1916)(《评bk萨卡教授<印度人眼中的中国宗教>﹝登《印度学生》1916年11月﹞)


(四)adocumenaryhisoryofherecenmonarchicalmovemeninchina(登hejournalofracedevelopmen)(《中国近期之君主政体运动实录》﹝登《民族发展杂志》﹞)


二〇、印象派诗人的六条原理


onhewhole,oneca


ohelpadmiringhespirihaanimaeshe“newpoes”inspieofsomeofheirludicrousfailuresoreachanewandhigherpoeryinheirverseheyaleasaimforhereal,henaural;heirworkisaproesagainshearificialinlifeaswelspoeryiiscuriousonoe,moreover,haheprinciplesuponwhichheyfoundheirararesimply,asmisslowell,quoedbyprofessorerskine,ellsus“heessenialsofallgreapoery,indeedofallgrealieraure”hesesixprinciplesofimagismarefromheprefaceo“someimagispoes”:


1ousehenguageofcommonspeech,buoemployalwaysheexacword,nohenearlyexacnorhemerelydecoraiveword


2ocreaenewrhyhmsasheexpressionofnewmoodsandnoocopyoldrhyhms,whichmerelyechooldmoodswedonoinsisupon“freeverse”asheonlymehodofwriingpoerywefighforiasforaprincipleofliberywebelievehaheindividualiyofapoemayofenbebeerexpressedinfreeversehaninconvenionalformsinpoeryanewcadencemeansanewidea


3oallowabsoluefreedominhechoiceofhesubjec


4opresenanimage(hencehename“imagis”)wearenoaschoolofpainers,buwebelievehapoeryshouldrenderparicursexaclyandnodealinvaguegeneraliies,howevermagnificenandsonorous


5oproducepoeryhaishardandclear,neverblurrednorindefinie


6finally,mosofusbelievehaconcenraionisofheveryessenceofpoery


fromhenyimesbookshechor


〔中译〕总之,尽管“新诗人”关于在其诗作中达到一个新的更高境界的向往遭到了荒谬可笑的失败,但人们不禁要赞赏他们诗作中的虎虎生气。至少他们追求真实、自然;他们反对生活中及诗歌中的矫揉造作。更有甚者,人们惊奇地注意到,他们建立他们那种艺术的基础很简单,正如劳威尔小姐告诉我们(引自厄斯金教授):“所有伟大诗篇之精华,确乎就是伟大文学之精华。”《印象派诗人》前言所介绍的六条印象主义原则即为:


1用最普通的词,但必须是最确切的词;不用近乎确切的词,也不用纯粹修饰性的词。


2创造新韵律,并将其作为新的表达方式,不照搬旧韵律,因为那只是旧模式的反映。我们不坚执“自由体”为诗歌写作的唯一方法,我们之所以力倡它,是因为它代表了自由的原则。我们相信诗人的个性在自由体诗中比在传统格律诗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就诗歌而言,一种新的节奏意味着一种新思想。


3允许绝对自由地选择诗的主题。


4给出一种印象(因其得名“印象派”)。我们不是画家,但我们相信诗应表达出准确的个性,而非模糊的共性,不管其用词是多么的华丽,声音是多么的响亮。


5创作出确切、明朗、具体的,而不是模糊和不明朗的东西。


6最后,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浓缩是诗的核心。


摘自《纽约时报》bookshechor


此派所主张与我所主张多相似之处。


二一、诗词一束


(六年一月十三日记)


采桑子慢江上雪


正嫌江上山低小。多谢天工,教银雾重重,收向空蒙雪海中。


江楼此夜知何梦?不梦骑虹,也不梦屠龙,梦化尘寰作玉宫。


此吾自造调,以其最近于《采桑子》,故名。


沁园春廿五岁生日自寿


(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弃我去者,二十五年,不再归来。对江明雪霁。吾当寿我,且须高咏,不用衔杯。种种从前,都成今我,莫更思量更莫哀。从今后,要那么收果,先那么栽。


宵来一梦奇哉,似天上诸仙采药回。有丹能却老,鞭能缩地,芝能点石,触处金堆。我笑诸仙,诸仙笑我。敬谢诸仙我不才,葫芦里,也有些微物。试与君猜。


沁园春(以一字为韵)


(一)过年(六年元旦)


江上老胡,邀了老卢,下山过年。碰着些朋友,大家商议,醉琼楼上,去过残年。忽然来了,湖南老聂,拉到他家去过年。他那里,有家肴市酿,吃到明年。


何须吃到明年?有朋友谈天便过年。想人生万事,过年最易,年年如此,何但今年?踏月江边,胡卢归去,没到家时又一年。且先向,贤主人夫妇,恭贺新年。


(二)新年(一月二日)


早起开门,送出病魔,迎入新年。你来得真好,相思已久,自从去国,直到今年。更有些人,在天那角,欢喜今年第七年。何须问,到明年此日,谁与过年?


回头请问新年:那能使今年胜去年?说:“少做些诗,少写些信,少说些话,可以长年。莫乱思谁,但专爱我,定到明年更少年。”多谢你,且暂开诗戒,先贺新年。


曩见蒋竹山作《声声慢》,以“声”字为韵,盖创体也。自此以来,以吾所知,似无用此体者。病中戏作两词,用二十五个“年”字,此亦一“尝试”也。


四言绝句(一月十二日)


月白江明。永夜风横。明朝江上,十里新冰。


译杜诗一首


杜工部有诗云:


漫说春来好,狂风大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此诗造语何其妙也。因以英文译之:


saynospringisalwaysgood,


forhewindisinwildecsasy:


heblowsheflowersoflowdownhesream,


whereheyurnhefishman’sboaupsidedown


二二、黄梨洲《南雷诗历》


(一月廿日)


病中读梨洲诗,偶摘录一二。其古诗多佳者,不能录于此也。


偶书


书院讲章村学究,支那语录莽屠儿。


蓦然跳出两般外,始有堂堂正正旗。


过塔子岭


西风飒飒卷平沙,惊起斜阳万点鸦。


遥望竹篱烟断处,当年曾此看桃花。


东湖樵者祠


“东湖樵者之神位”,下拜寒梅花影边。


姓氏官名当世艳,一无凭据足千年。


过东明寺


独对千峰侧,心原与境讹。吾身已再世,古寺恰三过。


岁月尘蒙壁,牛羊夕下坡。好风四面至,吹泪压藤萝。


梦寿儿


自从儿殡后,无日不寒霖。天意犹怜汝,老夫何复心?


看书皆寿字,入梦契中阴。一半黄髯在,还留白自今。


梨洲自序甚可诵,今录之:


《诗历》题词


余少学诗南中,一时诗人如粤韩孟郁(上桂),闽林茂之(古度),黄明立(居中),吴林若抚(云凤),皆授以作诗之法: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抑扬声调之间,规模不似,无以御其学力,裁其议论,便流入于中晚,为宋元矣。余时颇领崖略。妄相唱和。稍长,经历变故,每视其前作,修辞琢句,非无与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蜡了无馀味。明知久久学之,必无进益,故于风雅意绪阔略。其间驴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梦馀,不容读书之处,间括韵语以消永漏,以破寂寥,则时有会心。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书,则诗不求工而自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若只从大家之诗章参句炼,而不通经史百家,终于僻固而狭陋耳。


〔适按〕此亦一偏之见也。单读书亦无用;要如梨洲所谓“多历变故”,然后可使“横身苦趣,淋漓纸上”耳。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学人之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间,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一,将又何所适从耶?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若无王孟李杜之学,徒借枕藉咀嚼之力,以求其似,盖未有不伪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诗也。”友逊谢不敢当。余曰:“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伪之谓也。余不学诗,然积数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尽行汰去,存其十分之一二。师友既尽,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读之,横身苦趣,淋漓纸上,不可谓不逼真耳。南雷黄宗羲题。


二三、论诗杂诗


(一月二十夜)


病又作,中夜不能睡,成四诗:


(一)《诗》三百篇惟寺人孟子及家父两人姓名传耳,其他皆无名氏之作也。其诗序所称某诗为某作,多不可信。


三百篇诗字字奇,能欢能怨更能思。


颇怜诗史开元日,不见诗人但见诗。


(二)周末文学,传者至少。其传者,荀卿、屈原、宋玉之赋而已,皆南人也。北方文学乃无传者。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最爱荀卿《天论赋》,可作倍根语诵之。


(三)韩退之诗多劣者。然其佳者皆能自造语铸词,此亦其长处,不可没也。


义山冤枉韩退之,“涂改《清庙》《生民》诗”。


“牵头曳足断腰膂,挥刀纷纭刌脍脯”,


三百篇中无此语。


(四)此一诗因读梨洲诗序而作。陈伯严赠涛园诗云:“涛园抄杜句,终岁秃千毫。……百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可怜!


“学杜真可乱楮叶”,便令如此又怎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