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由此及彼以增强记忆

作者:王静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26

|

本章字节:8336字

当代德国的记忆研究学家卡尔·捷克认为“由此及彼更有利于增强记忆”。这就是说语言中有无数对立、类似的关系。比方有人说:“犹太人掌握了世界上庞大的资产。”这句话中的“庞大”如想正确的记忆,最好也能查出庞大的反义词“微小”。仔细研究这两个词的差异,互做比较。只要记住其中一方,便能清楚地把握另一方的含意。藉着彼此对立的情况,便能清楚地记住。


类似的词语,由于容易混淆,想要正确地记忆较为困难,但如果运用上述方法记忆则不难。


我们经常会碰到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而往往不会发觉他们彼此的关系,究竟是相似抑或相对立。如一句棒球用语“不规则弹跳”(irregurbound),很多人用了好长一段时间,也搞不清irregur这个词和regur选手(正规选手)中所用的regur是彼此对立的用语。


regur是规则的、不变的,当名词使用时,指球队的正式先手(regur选手)。


irregur是regur的相反词,表示不规则的、不合法的、不正规的意思。


我们往往过分注意一个部分,而分散了对全体的注意力,无法掌握全体。俗语说:“见树不见林。”便是这个意思。


只有重视整体,从整体去了解各部分、各环节,彼此间相互对立或类似的关系,才能明确地贯穿全体,得到完整的认识,而非只是片断的记忆。


同时,遇到具有某种关系的一方,不明确了解其意,只要运用对立、类似的事物加以联想,便能明白。


反义词、同义词的联系,尤其对中小学生都非常有用,希望大家能善加利用。


例如:


(1)自然数与整数:


自然数即正整数(1、2、3、4、5、6、7、8……),其性质是:有最小,无最大,有顺序性,永远可以施行加乘两种运算。


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其性质是:无最小,无最大,有顺序性,永远可以施行加减乘三种运算。


(2)有理数和无理数:


有理数包括整数、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其性质是:无最小,无最大,有顺序性、稠密性和间断性,永远可以施行加减乘除四种运算(除数不为零)。


无理数专指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等式、代数式、方程的区别:


等式含有等号,代数式不含等号,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4)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步骤的联系与区别: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完全相同,即: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所不同的是,解不等式时,步骤1和5中,如果乘数或除数是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直线、射线、线段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线段、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它们都是由无数的点构成的,在直线上取一点,则直线可分成两条射线;取两点则可分成一条线段和两条射线。把线段两方延长或把射线反向延长就可得到直线。


区别:直线无端点,长度无限,表示直线的字母无序;射线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表示射线的字母有序;线段有两个端点,可度量长度,表示线段的字母无序。


(6)音调、响度和音品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音调、响度和音品(也称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区别: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离声源距离远近决定;音品由发声体本身性质决定。


(7)压力与压强:


压力是指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8)分子与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氧气;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汞。


(9)原子与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0)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


(1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例如:扩散、结晶等属于物理变化,燃烧、风化等属于化学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时往往两种变化同时发生,这时要看以何种变化为主,关键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生成。


(1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硬度、密度等,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叫做化学性质。


(13)单质与化合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4)原子量与式量:


以12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砝码”去称量其他原子质量,所需要的“砝码”的个数就是被称量原子的原子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原子量的总和为式量。


(15)标准状况与通常状况:


标准状况为1个标准大气压,0c。


通常状况为1个标准大气压,20c。


(16)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如nacl、naoh、znso4等。


由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如h2o、co2、hcl等。


(17)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泥水。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子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白酒。均一、稳定、透明等性质是溶液不同于悬浊液、乳浊液的特点。溶液有液态、气态、固态之分,通常指液态。


(18)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关键区别在于能否继续溶解。


(19)酸、碱、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hcl、hno3、h2so4都属于酸类。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naoh、koh、ca(oh)2都属于碱类。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na2co3、nacl、mgso4都属于盐类。


(20)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


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21)氧化与还原: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的过程为氧化;原子或离子得电子的过程为还原。


有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的化学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为氧化剂,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本身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的物质为还原剂,还原剂在反应过程中本身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22)风化与潮解:


风化是结晶水化物在常温下,自然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使晶体变形而被破坏的现象。风化是化学变化过程。例如:na2co3·10h2o和na2so4·h2o都可失去水变为白色粉末。


潮解是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而自身溶在其中,形成饱和溶液的现象。潮解多是物理变化过程,也有的是化学变化过程。例如:cacl2可潮解为溶液,所以cacl2为常用的干燥剂。


(23)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都是化学反应。从反应的条件来看,都是可以被氧化的物质与氧气(也可以是其他物质)接触;不同点是反应的程度不同。


燃烧须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点时才能发生;缓慢氧化在常温下即可进行;自燃则是常温下发生缓慢氧化反应,且燃点较低的物质在某种情况下由于缓慢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使热量积累,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而自发燃烧。


从现象来看,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反应;缓慢氧化有热量产生,但不易觉察到升温的变化;自燃在达到着火点之前与缓慢氧化相类似,达到着火点后与燃烧现象相同。


(24)摩尔与物质的量: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是指物质所含指定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离开了摩尔这个单位,物质的量就失去了它的特定意义。


(25)一个句子,谓语动词后面如有数量词出现,就把动词换成“有”字。串读后如果符合汉语规范,这个量词就是物量词,作宾语;如果串读后读不通,即为动量词,作补语。例如:“我读了一本书”,把“读”字换成“有”字,就变成“我有了一本书”,虽然意思变了,但仍然符合汉语规范,所以“本”是物量词。又如:“我读了一遍书”,把“读”换成“有”,就变成“我有了一遍书”,显然不符合汉语规范,因此说“遍”是动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