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节 第五章 意得志满,急躁冒进(2)

作者:何森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53

|

本章字节:3278字


四百年后,金庸先生在《袁崇焕评传》中感慨万分: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委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地显得突出。希腊史诗《伊里亚特》记述赫克托和亚契力斯绕城大战这一段中,描写众天神拿了天平来称这两个英雄的命运,小时候我读到赫克托这一端沉了下去,天神们决定他必须战败而死,感到非常难过,"那不公平!那不公平!"过了许多岁月,当我读到满清的皇太极怎样设反间计,崇祯和他的大臣们怎样商量要不要杀死袁崇焕,同样有剧烈的凄怆之感。


袁崇焕死后,张廷玉主编的《明史·袁崇焕传》最后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这就是说,自从袁崇焕死之后,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大军兵临城下,崇祯病急乱求医,竟然祈求上天的旨意。他沐浴完毕,焚香拜天,默默祷告:方今天下大乱,欲求真仙下降,直言朕之江山得失,不必隐秘。结果,这真仙也是直率之人,给他来了个实话实说,崇祯睁开眼睛拿占卦一看,见上面有诗一首:


帝问天下事,


官贪吏要钱。


八方七处乱,


十爨九无烟。


黎民苦中苦,


乾坤颠倒颠。


干戈从此起,


休想太平年。


崇祯这时候真的流下了悔恨的泪,他仰天长叹: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有何面目见于地下。他与宦官王承恩登上煤山寿皇亭,脱下黄袍,泪流满面地在衣襟上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随后他赤足轻衣,乱发盖脸,与王承恩相对,一根白绫与这个生他养他的世界彻底了断。


有意思的是崇祯皇帝和魏忠贤尽管出身迥异,政见不一,性格也形同水火,但有一点是英雄所见略同,这就是他们选择了同样的死亡方式,都用上吊来和这个世界吻别,只不过魏忠贤用的是自己的裤带,而崇祯皇帝用的是白绫。对于崇祯的死,后世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研究,李自成也对此进行过反思。凭良心说,李自成并没想过要杀崇祯,这要从一个领导人的胸怀和气度谈起,李自成绝对有这个气度。满清入关后,康熙皇帝拜谒明孝陵时,执臣子之礼,行的是三跪九叩的君臣大礼,他仍然把朱元璋当成皇帝对待。李自成其实早就有这个打算,他还准备和崇祯皇帝哥俩好啊喝两杯呢,然后和平交接皇权。像尧舜禹那样客客气气地禅让当然最好,不能禅让,也要像小布什和戈尔那样,互相恭贺,算是最完美的结局。安慰的话,他已经想好了《诗经·小雅·北山》的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是胡说八道,再巍峨的宫殿,我一个人能住几张床,玉盘珍馐,山珍海味,我也不稀罕,我就喜欢羊肉泡馍,但我一个人能吃几碗?再说权力,我撑死也就管理几个人,没意思,当皇帝的确是个苦差使。你祖宗朱元璋的生活是四鼓而兴,未明视朝、晡时听政、昏乃还宫。所以,做皇帝真的不容易,好皇帝是人民的公仆,坏皇帝是天下的公敌,有什么意思?要不是刘宗敏他们鼓动,我才不愿意做皇帝。所以,我是帮你早日脱离苦海,你应该感谢我才对,是不是?所以,你不应该恨我再说,你祖宗朱元璋当年不也跟我一样,也是泥脚上阵的吗,嘻,他还不如我呢,我好歹还有几亩薄田,他老人家不过是个秃头和尚,还讨过饭。


李自成甚至还幻想得到崇祯的肯定评价,就像叶利钦把总统办公室的钥匙交给普京时说的话:请爱惜俄罗斯。他甚至想好了崇祯退休后的礼遇问题,从级别上讲,绝不低于副部级,还可能为他配备一些贴身人员。他才不会像无度的宋太宗那样,把写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后主,用牵机药酒弄死。但没有想到,这老哥竟然如此刚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条白绫彻底了断也就罢了,干吗还把公主砍得半死?李自成只好一声叹息:上太忍,令扶还本宫调理。但崇祯毕竟死了,李自成再后悔也没有用,就将崇祯与周皇后移到昌平州的明皇陵埋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