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形象,孙策托孤张昭和刘备托孤诸葛亮颇为相似
孙策对孙权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而刘备给刘禅的遗诏则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这是对新君的基本估量,没有到让辅臣决定新君的地步。
所谓“君可自取”,实际上并不是真的要求辅臣未来评判新君,而是极而言之所做的最坏打算,是在内部不稳,不测事端发生之后的终极应对方案,充满了忧患意识。吕思勉先生读史至此,也不禁感慨:“势之所迫,虽圣人将奈之何哉?”
诸葛亮的心领神会
刘备托孤安排诸葛亮和李严一正一副的辅政地位,是出于对蜀汉基本政治结构的判断。所谓的“君可自取”,实际上是当着李严的面赋予诸葛亮以特别优待和废立大权,让诸葛亮有足够力量控制同样辅政又可能滋事的李严。如果蜀地本地势力突然发难,不测事端出现,身为丞相的诸葛亮都无能无力时,只能登基称帝,以应急需。
由此可见,刘备的计策是双重计,既确保了诸葛亮和李严两人相互牵制,更稳定了蜀汉内部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两大政治势力的基本关系。“君可自取”的政治许诺在虚实之间,诸葛亮与李严如果同心辅政,相互牵制,则没有“君可自取”的机会。一旦李严联合蜀地旧党滋事,一发不可收拾,诸葛亮就不得不站到前台,“自取帝位”,应对可能的一切事端。
电视剧《虎啸龙吟》中王洛勇饰演的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对刘备的安排心领神会,相当默契,证明了刘备临终安排的成功。李严曾经劝诸葛亮加九锡,进爵为王。自王莽篡汉以来,加九锡已经成为人臣篡位称帝的必经之路,曹操正是加九锡进爵为王,才招来了天下纷纭。李严对诸葛亮如此劝告乃是非常之言,是极为大胆的政治试探。
对李严的试探,诸葛亮大胆地回信说“若灭魏斩保 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诸葛亮不顾君臣大忌和僭越之嫌,慷慨陈词,正挑明了诸葛亮和李严同受托孤的政治局面。
正是有刘备郑重其事地做了政治托付,诸葛亮在李严的试探面前才能不拘泥于君臣名分。李严试探,基于刘备之语,诸葛亮回应,同样是基于刘备安排,两人彼此都心领神会。
《虎啸龙吟》中诸葛亮撰写《出师表》的场景
通观三国大势,汉家更命,黄天当立的政治预言已经深入人心。曹丕登基,建元黄初,孙权登基,建元黄武,只有蜀汉一直坚持着恢复汉室的政治口号,不得不通过北伐彰显着自己的政治正当性,这是刘备跟诸葛亮的“既定国策”,也是刘备不惜以天下托付给诸葛亮的根本因素。在蜀汉郑权中,质疑“北伐”路线的人,就站在了蜀汉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这也是日后诸葛亮贬斥李严的原因。
李严遭到贬斥,做为土著的蜀汉士人离心离德,其中有一人,就是日后撰写《三国志》的陈寿。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结尾,陈寿感慨道:“(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位来自蜀国的史官,对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联想到刘备白帝托孤的无奈和蜀汉国运的衰败,不禁令后人生出无限遐思。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本,中华书局点校本
[2]吕思勉:《三国史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5]姜生:《曹操与原始道教》,《历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