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真的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存在」。
说到燕国早期历史,司马迁直接用一句「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就交代了。召公在周初(前11世纪)被分封,惠公时期发生了周厉王出奔、大臣「共和」执政的事件(前841年),也就是约两百年时间里燕国的事迹湮没无闻。
燕国四十三位国君中,谥号雷同的就有五组十一位,这种反常现象只能解释为燕国动荡的环境对本国历史的传承造成了严重损失。
差强人意的地理条件
燕国被分封在今天的北京地区,在战国七雄中位置最靠北。燕地处于农牧交错带附近,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南下牧马,这一带首当其冲。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是一个寒冷期,大致对应着燕国「消失」的这段时间。这一时期的燕国在戎狄的夹缝中求生存,与中原交流的通道被阻断,其消息难为外界所知。
▲春秋时期的燕国
虽然河北在后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龙兴之地,是袁绍对抗曹操的大后方,即便燕国也是战国一雄。
但当时的燕国不能与后世的河北割据势力等量齐观。河北又称「燕赵之地」,由于燕国起步晚,河北平原的南部早已被晋国(后来则是赵国、魏国)渗透,燕国仅得到河北的北部。燕南长城沿易水修建,燕太子丹送荆轲也只送到易水边,可知燕国南部边界稳定在易水一线。
在战国中期筑起堤坝以前,黄河下游水患严重,不适合人类定居,史前文明遗址的分布大概也反映了这种情况。当时的海岸线也比现在要后退一大截,海拔更低,海侵更严重,因此燕国东南方的低地平原远不如后来那样重要。
▲春秋青铜鼎
据《禹贡》记载,燕国核心区所在的冀州「厥土惟白壤」,也就是盐渍土。低洼地带水流不畅,水位过高的地下水造成了土壤盐碱化。燕国的邻居齐国「地多泻卤」,地里冒盐水,不宜大力发展农业,燕国的情况也不会差太远。
燕国大概也是跟齐国一样鼓励工商业,大力开发鱼盐资源,并成为「渤碣之间一都会」,但竞争力比不上齐国。齐国盛产盐不说,西边的山西也有自己的池盐。加上燕国位置偏僻,产品销路不会太广。
太行山以及燕山的山麓台地还算宜居,燕国上都蓟城、下都武阳、赵国邯郸均分布在山前平原。燕国也好歹还有一块位于太行山前倾斜区的「督亢之地」(河北涿州、固安、新城一带),此地被《战国策》誉为「天府之国」,督亢地图也是荆轲迷惑秦王的重要诱饵。督亢之地中又有个直径五十里的督亢泽。
▲太行山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得到巨大提升后,各国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才普遍上马,一些原本贫瘠之地因此成为膏腴之地。
督亢之地的先天条件可能只是相对好点,在围绕督亢泽建立起可观的灌溉系统之前,燕国的农业条件大概都不会有太大起色。也就是说,燕国作为七雄之一的物质基础最早要到春秋战国之交才能夯实。
▲魏国水利工程鸿沟
外迫蛮貊,内措齐晋
燕国最初的封地在今北京琉璃河一带,而黄帝的后裔被分封在北京市区的蓟国。燕国大概在「消失」这段时间灭掉了蓟国并迁都到蓟城。
蓟国是被「褒封」的,装点门面的成分多一些;而燕国作为监守北境的周王同姓国,政治、军事地位更加重要,能消化掉蓟国也情有可原。但也可能是捡了一个漏,蓟国或许是被山戎拖垮的。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