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氏将军的终结

作者:赤军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1

|

本章字节:6996字


经过“承久之乱”,幕府的经济基础迅速扩大,并据此在政治上从和宫方分庭抗礼,变为占有绝对的优势,甚至皇位继承和朝官任命也都需要经过幕府点头其实是需要北条氏的点头。北条义时还撤消了京都守护一职,代之以六波罗探题,负责监视朝廷协助统治使幕府统治较为薄弱的近畿以西地区,这一职位世代由北条一门担任,职分南北,首任六波罗探题就是平定上皇反乱的北条泰时〔北〕和北条时房〔南〕。


元仁元年〔1224年〕六月,北条义时去世,于是北条泰时和时房就把职务交给各自的儿子时氏、时盛,从京都回归镰仓。这位北条泰时原名金刚太郎赖时,因为源赖朝曾将名字里的“赖”字赏赐给他,这称为“一字拜领”,乃是无上的荣宠。作为北条义时的最大的儿子,泰时本来最有资格继任家督之职和执权之位,不过义时晚年宠爱后妻伊势局,想要改立伊势局所生的北条政村为继承人,虽然最终并没有实行,但多年远在京都的泰时,论在镰仓的势力,根本就不是伊贺局母子的对手。


最终帮了泰时忙的,还是他的姑母、“尼将军”北条政子。政子秘密拜访了御家人中的实力派三浦义村这位义村本是跟随源赖朝起兵的老臣,相模豪族三浦氏的家督,连当年威名赫赫的和田义盛也不过是三浦家的支流而已。在政子的劝说下,三浦义村答应辅佐北条泰时,再加上北条时房等人的支持,泰时遂击败政村,登上了新的幕府执权的宝座。


北条泰时被称为名君,他在任期间完善了幕府的统治体系,也稳固了执权的势力。贞永元年〔1232年〕,北条泰时主持完成了《御成败式目》,也称《贞永式目》。《贞永式目》规定了以“连署”作为执权的副职,主要由北条一门重要人物充任首任连署就是泰时的叔父北条时房。此外,还规定了由包括执权、连署在内的十三、四人组成“评定众”,成为幕府的最高决策机关三浦义村就是首任的评定众之一。


此外,《贞永式目》还详细规定了关于年贡、刑罚、御家人生活的条目,成为相当时间内武家的基本法典。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贞永式目》中,还规定了许多重视女性地位的条文qishuωang,可以说是初具了国民宪法的味道。


北条泰时还实行了多项经济改革措施,并积极开展对南宋的贸易贸易的结果是,南宋政府出现了由于铜钱输出过多引起的“钱荒”,最后不得不限制每年对日本的官方贸易使全国经济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自源平合战以来,可以说日本社会终于进入了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


当然,即便在种种所谓的“善政”下,小老百姓也是很难填饱肚子的。当时的农村结构,是由大名主、小名主占有土地,作人、下人和所从耕种土地来架构起来的。大名主大多为幕府御家人,上等的还能爬到地头、庄官甚至守护的地位,小名主也称百姓名主,大多只拥有土地1到2町〔1町约等于一亩半〕,等同于富农或中农。作人又称小百姓,作人以下没有自己的土地,就是佃农了那是农村社会的绝大多数。


名主要向领主交纳多重贡赋,主要为田租〔水田税〕或畑租〔旱田税〕的“本年贡”,经常占到收获物的三到四成,此外还有“付加米”、“万杂工事”等等,总数经常超过收获物的一半以上。对比中国汉代的“十五税一”甚至“三十税一”,似乎古代日本对农民的盘剥是个天文数字,但事实上日本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不象中国,虽然只交给朝廷收获物的数十分之一,但庄园主、地主的横征暴敛随心所欲,就根本无从统计了当然,日本老百姓还是很能吃苦耐劳的,逼急了上山为盗,也基本没产生过中国古代那种频繁的动摇国本的农民大起义。


拉回来再说北条执权,泰时死于仁治三年〔1242年〕六月,因为儿子们都已先他而去,所以传位给孙子经时,经时身体多病,在位四年就让给了弟弟时赖。北条时赖当年二十五岁,他同时还接受了得宗〔北条氏嫡流家督〕的地位。


正如被幕府夺去权力的宫方不断闹事,想要恢复往日荣光一样,被执权架空的幕府将军也并不甘心久处傀儡的位置。当时,因为北条经时的统治不力,以及将军九条赖经的逐渐长大,赖经结合了一部分御家人,想要收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虽然在宽元二年〔1244年〕,赖经被迫退位,把将军宝座传给儿子赖嗣,但此公躲到幕后,仍想兴风作浪。


宽元四年〔1246年〕三月,北条经时退位,闰四月就咽了气。当年五月,趁着新执权时赖立足未稳,同族的名越光时与评定众后藤基纲、千叶秀胤等人密谋,妄图拥立前将军赖经复位,从而使自己替代北条时赖就任执权是为“宫骚动”。


北条时赖以雷厉风行的速度逮捕并流放了名越光时,把前将军赖经遣返京都,并且以此为契机,发兵攻击亲近赖经,并且日益坐大的三浦氏。次年是宝治元年〔1247年〕,这一仗称为“宝治合战”,最终三浦氏战败,一门总领三浦泰村率族人五百余名逃入镰仓法华堂中,尽数自杀。


经过“宫骚动”和“宝治合战”,北条执权和藤原九条家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建长四年〔1252年〕二月将军的祖父九条道家去世后,北条时赖干脆流放将军赖嗣,成功迎立后嵯峨上皇的皇子宗尊亲王就任幕府将军。对应幕府将军来源的三个阶段:源氏将军、九条将军和宫将军,幕府的统治体制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源赖朝的独裁体制、重臣合议制〔评定众制度〕和北条得宗专制体制北条时赖时代,就是得宗专制的开端。


通字和一字拜领


中国人重视辈分,往往利用同样的偏旁或字来标识一个大家族中同辈的男性〔近世也部分兼及女性〕。比如对于至圣先师孔子的后人,从明代开始,他们定的辈字就是:“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近现代的名人如孔繁森是繁字辈,孔祥熙是祥字辈,孔令辉是令字辈。


再如朱明王朝创始人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都用木字旁的字为名,著名的有太子朱标、秦王朱樉,以及后来当了永乐皇帝的朱棣。而朱氏从第三代以后,都起双字名,第一个字代表辈分和主分家,第二个字以五行为偏旁,比如朱标的儿子分别叫朱允炆、朱允熥等,朱棣的儿子分别叫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等。天启皇帝叫朱由校,崇祯皇帝叫朱由检,大家一看就知道他们是亲哥儿俩,错不了的。


日本人的传统则重视家系的一脉相承,而并不重视辈分,所以他们的名字中往往有个“通字”世代相传。比如镰仓执权北条氏的通字就是“时”,北条时政的儿子名叫宗时、义时、时房,义时的儿子名叫泰时、朝时〔名越朝时,光时的父亲〕、重时、有时、时尚,还有两个叫政村和实泰的,因为某种特殊情况而没有使用通字同样叫某时或时某的,不一定会是兄弟!


再举一个例子,足利幕府的开创者是足利尊氏,尊氏生了两个儿子义诠和基氏,其中义诠系继承幕府将军宝座,此后世代就以“义”字为通字,比如三代以下历朝将军就是:义满、义持、义量、义教、义胜、义政、义尚、义稙、义澄、义晴、义辉和义昭。


在武士阶层中,有所谓“一字拜领”的风俗,即从主家的名字里获得一个字,双方结成一种模拟的亲子关系,以拉近主从间的感情。这种获得主家赏赐“偏讳”之事,在当时是非常光荣的。打个比方说,战国大名武田信虎下赐臣下自己的“虎”字,比如甘利虎泰、饭富虎昌、原虎胤、金丸虎义,等等。再比如,战国大名长尾景虎继承上杉苗字,受上杉家督宪政的偏讳,改名为上杉政虎,后来又受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偏讳,改名为上杉辉虎。


一字拜领还分上字拜领和下字拜领两种,所谓上字,就是指的通字,而下字是通字外个人独有的那个字,两者区别很大。一般情况下受赐偏讳,多是下字,上面举的那些例子都是如此,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那就显得更为信任和宠爱。比如上述武田家的通字是“信”,武田信虎的儿子晴信赐爱将马场“信”字,更名为马场信春。再比如,战国大名后北条家有员猛将,苗字本为福岛,后来娶了家主北条氏纲的女儿,成为一门众,拜领下字,改名为北条纲成,纲成的儿子则先是拜领北条氏纲的儿子氏康的下字,称北条康成,后来改赐他上字,变成北条氏繁。


下字拜领还则罢了,上字拜领就容易造成相当程度的混乱,尤其后人望着一大堆相同通字的家伙,就很难搞清哪些真是一家子,哪些只是偶然撞上通字相同,哪些是拜领了别人的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