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讲经(1)

作者:李叔同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9:44

|

本章字节:12056字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师法门的全体,亦只说是法门之一斑了。


一、维持世法


佛法本以出世间为归趣,其意义高深,常人每难了解。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就此可见佛法亦能资助家庭社会的生活,与维持国家世界的安宁,使人类在这现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无益于人类生活的,闻以上所说药师法门亦能维持世法,当不至对于佛法再生种种误解了。


二、辅助戒律


佛法之中,是以戒为根本的,所以佛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为难,持戒不犯更为难。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毁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


三、决定生西


佛法的宗派非常之繁,其中以净土宗最为兴盛。现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甚多。但修净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依《药师经》说:“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于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依此看来,药师虽是东方的佛,而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再者,吾人修净土宗的,倘能于现在环境的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则固至善。但是切实能够如此的,千万人中也难得一二。因为我们是处于凡夫的地位,在这尘世之时,对于身体衣食住处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灾人祸,在在都不能不有所顾虑,倘使身体多病,衣食住处等困难,又或常常遇着天灾人祸的危难,皆足为用功办道的障碍。若欲免除此等障碍,必须兼修药师法门以为之资助,即可得到《药师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等种种利益也。


四、速得成佛


《药师经》决非专说世间法的。因药师法门,惟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所以经中屡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得圆满”等。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两种愿心。《药师经》云“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这个意思。前两句从反面转说,“无垢浊心”就是智心,“无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说,“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余属悲心。悲智为因,菩提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凡修持药师法门者,对于以上几句经文,尤宜特别注意,尽力奉行。


假使不如此,仅仅注意在资养现实人生的事,则惟获人天福报,与夫出世间之佛法了无关系。若是受戒,也不能得上品圆满的戒。若是生西,也不能往生上品。


所以我们修持药师法门的,应该把以上几句经文特别注意,依此发起“悲智”的弘愿。假使如此,则能以出世的精神来做世间的事业,也能得上品圆满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将来速得成佛可无容疑了。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上所述者,不过是我常对人讲的几样意思。将来暇时,尚拟依据全部经义,编辑较完备的药师法门著作,以备诸君参考。


最后,再就持念药师佛名的方法,略说一下。念佛名时,应依经文,念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药师如来法门大略》,如大药师寺已印行之《药师如来法门略录》所载。


今所述者,为吾人平常修持简单之课仪。若正式供养法,乃至以五色缕结药叉神将名字法等,将来拟别辑一卷专载其事,今不述及。


欲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供药师如来像。上海佛学书局有石印彩色之像,可以供奉,宜装入玻璃镜中。供像之处,不可在卧室。若不得已在卧室中供奉者,睡眠之时,宜以净布覆盖像上。


《药师经》,供于几上。不读诵时,宜以净布覆盖。


供佛像之室内,须十分洁净,每日宜扫地,并常常拂拭几案。


供佛之香,须择上等有香气者。


供佛之花,须择开放圆满者,若稍残萎,即除去。花瓶之水,宜每日更换。若无鲜花时,可用纸制者代之。


此外如供净水供食物等,随各人意。但所供食物,须人可食者乃供之,若未熟之水果及未烹调之蔬菜等皆不可供。


以上所举之供物,应于礼佛之前预先供好。凡在佛前供物或礼佛时,必须先洗手漱口。


此外如能悬幡燃灯尤善,无者亦可。


以下略述修持课仪,分为七门。其中礼敬、赞叹、供养、回向发愿,必须行之。诵经、持名、持咒,可随己意,或惟修二法,或仅修一法,皆可。


一、礼敬


十方三宝一拜,或分礼佛法僧三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药师琉璃光如来三拜。此外若欲多拜,或兼礼敬其他佛菩萨者,随己意增加。


礼敬之时,须至诚恭敬,缓缓拜起,万不可匆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


二、赞叹


礼敬既毕,于佛前长跪合掌,唱赞偈云:


归命满月界,净妙琉璃尊,


法药救人天,因中十二愿,


慈悲弘誓广,愿度诸含生,


我今申赞扬,志心头面礼。


上赞偈出药师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唱赞之时,声宜迟缓,宜庄重。


三、供养


赞叹既毕,于佛前长跪合掌,唱供养偈云:


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


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


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


供养毕,或随己意增诵忏悔文,或可略之。


四、诵经


字音不可讹误,宜详考之。


诵经时,或跪或立或坐或经行皆可。


五、持名


先唱赞偈云:


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


无边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


续云,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以后即持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一百八遍。若欲多念者,随意。


六、持咒


或据经中译音持念,或别依师学梵文原音持念,皆可。


或念全咒一百八遍。或先念全咒七遍,继念心咒一百八遍,后复念全咒七遍。心咒者,即是咒中唵字以下之文。


未经密宗阿阇黎传授,不可结手印。擅结者,有大罪。


持咒时,不宜大声,惟令自己耳中得闻。


持咒时,以坐为正式,或经行亦可。


七、回向发愿


回向与发愿大同,故今并举。其稍异者,回向须先修功德,再以此功德回向,惟愿如何云云。若先未作功德者,仅可云发愿也。


回向发愿,为修持者最切要之事。若不回向,则前所修之功德,无所归趣。今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回向之愿,各随己意。凡《药师经》中所载者,皆可发之,应详阅经文,自适其宜可耳。


以上所述之修持课仪,每日行一次或二次三次。必须至心诚恳,未可潦草塞责。印光老法师云:“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吾人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药师法门依据《药师经》而建立。此土所译《药师经》有四种:


(一)《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一卷,即《大灌顶神咒经》卷十二,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又相传有刘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一卷今已佚失,或云即是东晋所译之《灌顶经》。


(二)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


(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译。此即现今流通本所据之译本。现今流通本与原译本稍有不同者有增文两段,一为依东晋译本补入之八大菩萨名,二为依唐义净译本补入神咒及前后文二十余行。


(四)《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义净译。前数译惟述药师佛,此译复增六佛故云《七佛本愿功德》经,以外增加之文甚多。西藏僧众所读诵者为此本。


修持之法具如经文所载,今且举四种如下:


(一)持名,经中屡云闻名持名因其法最为简易其所获之益亦最为广大也。今人持名者皆曰消灾延寿药师佛似未尽善,佛名惟举药师二字未能具足。佛德惟举消灾延寿四字亦多所缺略,故须依据经文而曰药师琉璃光如来斯为最妥善矣。


(二)供养,如香华幡灯等。


(三)诵经,及演说开示书写等。


(四)持咒。


所获利益广如经文所载,今且举十种如下:


(一)速得成佛,经中屡言之。


(二)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入大乘。


(三)能得种种戒,又犯戒者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四)得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


(五)得无尽,所受用物无所乏少。


(六)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盗贼刑戮诸灾难等悉免。


(七)转女成男。


(八)产时无苦,生子聪明少病。


(九)命终后随其所愿往生:


1、人中,得大富贵。2、天上,不复更生诸恶趣。3、西方极乐世界,有八大菩萨接引。4、东方净琉璃世界。


(十)在恶趣中暂闻佛名即生人道修诸善行速证菩提。


灵感事迹甚多如旧录所载,今且举近事一则如下:


泉州承天寺觉圆法师,于未出家时体弱多病,既出家后二年之内病苦缠绵诸事不顺。后得闻药师如来法门,遂专心诵经持名忏悔,精勤不懈,迄至于今,身体康健,诸事顺利。法师近拟编辑药师圣典汇集,凡经文疏释及仪轨等,悉搜集之,刊版流布,以报佛恩焉。


曩余在清尘堂讲药师如来法门,后由诸善友印施讲录,其时经他人辗转抄写,颇有讹误。兹由觉圆法师捐资再版印行,请余校正原稿,广为流布。法师出家以来,于药师法门最为信仰,近拟于泉州兴建大药师寺,其愿力广大,尤足令人赞叹云。


沙门一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两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


├学者之俗智俗慧┼非


├二乘之空智空慧┘


└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 小聪明┬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




小巧─┘


├俗智慧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


└空智慧 小乘人。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若以渡河为喻: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约法言之:


│此岸………轮回生死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著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著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著,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著有,(二)亦不著空,乃为宜也。


(一)若著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著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著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经云┤


└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著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著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著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