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来,这三个字总是惹怒中国人

发布:2018-11-15 14:59 · 文化

至此,他把全体中国人都得罪光了,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

他像梁启超一样批判国民劣根性中的奴性,但更侧重于奴性驯养后中国人形成的卑怯心理。

在这方面,他有很多经典的表述:

“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

在黄金世界还未到来之前,人们恐怕总不免同时含有这两种性质,只看发现时候的情形怎样,就显出勇敢和卑怯的大区别来。可惜中国人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示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鲁迅进一步揭示出,这种只向弱者动刀的国民性,源于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等级森严的制度。他说: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已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一句话,来总结国民劣根性最为贴切。那就是: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与梁启超改造国民性的乐观相比,鲁迅明显要悲观得多。

当他听说《呐喊》被人当作课本,拿去给小孩和青年进行启蒙时,他感到大为恼火,不仅“见了《呐喊》便讨厌”,并且认为它“非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有让它绝版的必要,也没有再做这类小说的必要”。

一个以启蒙为职志的文学家,居然多次说出这样悲观的话来,可见他对国人了解得越深刻,内心就越悲凉。

天底下最难的是改造一个人的人性,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性!

100年来,这三个字总是惹怒中国人

▲柏杨。

当代批判国民性的人中,最出名的要数柏杨(1920―2008)。柏杨的经历比较崎岖,曾因为一幅漫画,坐了近十年牢。到1980年代,他以“丑陋的中国人”为主题,在各地(主要是美国)演讲。

一石激起千层浪。1985年,这些演讲以及他的相关杂文结集出版后,迅速在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畅销。评价则呈现明显的两边倒,有人誉他为“当代鲁迅”,有人说他“不是中国人”。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柏杨的批判之所以让人更不适,更有刺痛感,是因为:梁启超、鲁迅等人批判的都是过去的中国人,时间缓解了代入感,许多人读完就跟读《笑林广记》一样;而柏杨的批判也会引入历史,但矛头所向皆是现在的中国人,于是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陷入灵魂的拷问。

鲁迅曾把国民劣根性养成的社会土壤称为“黑色染缸”,柏杨发展了这一概念,称这种7439为“酱缸7439”,把受这种“酱缸7439”毒害的人称为“酱缸蛆”。他分析说:

(5)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