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全国正在开展“整风”运动,报纸上刊登不少批评文章。冒老先生和陈毅相聚,谈到对整风的看法。他满腔热忱地拥护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对前景寄予了莫大的期望。陈毅对于冒老先生的态度非常赞佩。于是,冒老先生应陈毅之请,撰写了一篇千字文――《对目前整风的一点意见》。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后,《人民日报》记者傅冬专程采访冒老先生,撰写了《八五老人一席话》,记下了冒老先生对新、旧中国经历中的体会和感受。
周总理与冒老先生话家常,捎来主席约见面谈的口信
关于周恩来总理与冒老先生话家常的佳话,冒舒?和冒怀辛二人回忆说,来到北京的冒老先生,有一天提出想见毛主席。对此,陈毅让先写一封信给主席,由他给转去。其后周总理从陈毅处得知冒老先生到北京,便派张镜源同志转达说有中央领导来看望。冒老先生便打电话给冒舒?让回来负责接待。当时他们也不知道是谁要来,直到周总理的到来疑惑才得解开。
《冒广生友朋书札》
周总理是在人大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下午三时,来到冒老先生住处的。他们畅谈了两小时,谈到海洋广阔,其中的资源要开发。在谈及冒老先生还有家人、友人在海外时,总理说可以回来工作啊。在谈到冒老先生的文采时,总理当即加以褒奖,并肯定他在任内刊刻和保存了大量的地方文献;总理还谈到冒老先生女儿与总理的弟弟订亲之事,虽然他女儿英年早逝,仍尊称冒老为长辈,并正色道:“亲戚关系和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历史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嘛。我们共产党员也是人,不是六亲不认的。”
其实,周恩来总理很少谈自己的家世。冒老先生的母亲是绍兴周家的,周家在当地是大族。年轻时的冒老先生曾在北洋政府时代任淮安关监督,就是凭借总理的叔父周嵩尧(峋芝)先生的关系。总理的祖父霞轩先生,曾任前朝仪征和如皋县令。总理告诉冒老先生叔父周峋芝解放后被接到北京居住,前几年才去世。
周总理又询问起冒氏祖先和冒姓的来源,结果,引起冒氏父子“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脱欢的后裔”和“元朝末代宰相脱脱的族人”之争。周总理仰面朗笑说:“你们父子两家‘争鸣’。本来嘛,学术问题只能依据事实决定,相信事实,相信真理,不能依仗谁的地位高、权势大,谁的声音就比别人响。你们的家庭,很有民主作风啊!”。
话题很自然地转到国内外形势上。总理告诉冒老先生,我国正在有效地进行核试验,估计不出两三年可成功地爆发自已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事隔三年,我国于1960年9月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了。这个消息,冒老先生在总理走后,坚嘱儿子切勿对外张扬。总理对他们直言,说明一位波怀坦荡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知识分子的信任。他们有责任与义务,使总理也相信他们对他的尊重。这一细节,直到二十八年后冒舒?的《总理话家常》回忆文章中才有披露。
谈话中,不知不觉时间飞逝。周总理起身告辞:“今天太难得了。我有这样两个小时的休息,能见到鹤老,我更高兴。毛主席委托我捎个口信,他看到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想见面谈谈,希望鹤老多住几天。”
有一个细节令冒舒?至今难以忘怀。冒老先生由于胯骨骨折,行动不便。总理坚阻他下楼,由冒舒?代表送行。冒老先生站在楼梯口挥手告别。
1921年春,北京法源寺诗社雅集摄影,左三为冒广生
这位年迈的前清耆宿有生之年受到三位伟人的亲切关怀确是旷古未有,一时成为美谈。冒老先生回到上海,身体渐不如前,陈毅曾多次邀其去京参加政协,皆因病未能成行。1959年冬,冒老先生在上海病逝,享年87岁,遗体葬于苏州灵岩山五龙公墓。其子女谨遵冒老先生的遗愿,将历代祖传和他毕生的收藏900多件珍贵文物,悉数捐献给上海市博物馆。冒老先生墓在“文革”时被毁,“文革”后其后人在北京植物园内樱桃沟建了一个衣冠冢,赵朴初先生为其写了碑文。1997年,北京文物局批准将冒老先生墓定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延伸
冒广生
冒广生其人,(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因出生于广州而得名,为清末民初著名国学专家和诗人;其先祖为元世祖忽必烈,本人乃冒氏第12世孙;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曾任清刑部、农工商部郎中。戊戌变法时,列名保国会,参加“公车上书”。辛亥革命后,历任财政部顾问,瓯海关、镇江关监督兼交涉员,中山大学、上海太炎文学院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南京国史馆纂修。著作有《小三吾亭诗文集》、《疚斋词论》《冒鹤亭诗歌曲论著述》《四声钩陈》《蒙古源流年表》等。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