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若无外患,必有内愁。从国际局势来看,晋国的霸业似乎仍在延续着,但实际上其内部矛盾依然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使得晋国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内部的权力斗争上,从而忽视了国际声望和地位。
随着晋襄公、先轸等实权人物的离世,晋国逐渐陷入了“派别斗争”中。以狐射姑、赵盾为首的“流浪派”(跟随晋文公流浪的人及其后代)与以?缺、阳处父为首的“本土派”(一直留在国内的人及其后代)展开了争夺权力的激烈斗争。
与齐国的“内阁责任制”不同,晋国采取的是“六卿集体制”(晋国分为上中下三军,每一军由一帅、一佐两人担任长官)。齐国是“政大于军”,因此作为首相的管仲很少亲自统军;而晋国是“军大于政”,所以中军帅便是晋国的最高级别长官。
在这场争夺权力的党派斗争中,不仅是两派之间针尖对麦芒,同派之内也是阵营林立、尔虞我诈。狐射姑是主张坚决对抗到底的,而作为同一阵营的赵盾则主张怀柔。换句话说,狐射姑要你死我活,赵盾要你来我往。狐射姑的强硬给了赵盾一个拉拢本土派的机会,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本来情绪激烈的本土派却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赵盾的身后,而为了流浪派战斗到底的狐射姑反而成了卿大夫们的公敌。最终的结果就是:狐射姑被赶出了国门,而赵盾则融合了两派,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一任执政者,这便是“权谋”的神奇魔力!
若论起国内的权力斗争,赵盾是一位绝顶高手,可要到了国外的纵横捭阖,他就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怂人”,赵盾的口号就是:对内斗争必须抓,对外得过且过吧。他将六卿全部改制成了公族,拥有了继承封地、爵位的特权,也将拥立的晋灵公牢牢控制在了手中。对他而言,现在则是最好的状态:国内权力一把抓,管他外部洪水滔天呢。
那么外部的国际形势真的已经到了“洪水滔天”的地步了吗?
那边的赵盾正斗的其乐无穷,这边的楚庄王倒也没闲着,他很忙,正忙着吃喝嫖赌、安逸享乐呢。
楚庄王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楚成王的孙子,他刚一即位就立刻下了一道命令:有敢谏者,杀无赦!这道命令一下,当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是那些阿谀谗佞之人,愁的是那些正直敢言之士。
楚庄王表面上是用了三年时间来吃喝玩乐,实际上却是搞了三年明察暗访,在这三年中,他看到了楚国政治的弊端,更看到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他只是在等待着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机会。
公元前606年,被全国人民看作是“昏君”的楚庄王终于撕下了昏庸的面皮,以诛杀数百奸佞之臣的雷霆手腕,一举肃清了楚国朝廷中的蠹虫并在接下来与若敖家族的君臣斗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与晋国的中军帅独揽大权不同,楚国的军权由楚王与若敖家共同掌管,而政权则归令尹。从子文、成得臣到如今的斗越椒,若敖家族可谓是人才辈出。雄厚的家底加上盲目的自大,斗越椒已经成了楚庄王心中最想拔出的一根刺。
当楚庄王准备励精图治、一飞冲天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制定好了“战略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消灭若敖,收归军权;第二,任用良臣,治理国家;第三,北上争霸,天下太平。
可以说,之后一切事态的发展都是照着楚庄王设计的方向发展的。斗越椒因狂妄自大而天怒人怨,最终人死族灭;名相孙叔敖以布衣而取卿相,这位司马迁笔下的第一“循吏”用循循善诱的引导手段与身无立锥之地的清廉之风,将楚国引向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境地,他主持修建的“芍陂”、“期思陂”等水利工程更是万世之利。
国内事已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北上争霸了。
公元前579年,春秋时期的第二次南北大战,晋楚“?之战”打响了。这是一场只看战前准备就可以推想出结果的战役,晋军内部的六卿在战前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玩命干,一派主张赶紧撤,而当时身为中军帅的荀林父无法统一两派的意见,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进,希望进一步看看形势。
人可以看形势,然而形势却往往不等人,就在荀林父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楚军那边的孙叔敖已经当机立断,决定突袭打击、一战到底。一边是恍恍惚惚,一边是信誓旦旦,当楚军杀到晋军的大营前的时候,晋国三军做出了“大难临头各自飞”的选择:中军因为没有防备,而导致大败特败;上军因为早已防备,所以能够且战且退;而下军由于驻扎地靠后,所以来了个闻风而逃、未战先撤。
号令不一、帅佐不和、战心不决,导致了晋军一败涂地、精锐半失,楚国终于在楚庄王的领导下赢回了当年城濮之战失去的一切。
望着尸横遍野的晋军,楚国大臣提议于此地建造“京观”以彰显楚庄王的“武功之盛”。然而楚庄王却摇头拒绝了,并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止戈为武,武非吾功也。”和平才是天下人想要的,武力不过是为了达到和平的手段罢了。在之后的诸侯小型盟会上,楚庄王贯彻了“止戈为武”的方针,将“不发动战争、不召开盟会,国无大小,平等交往”的宗旨写在了盟书中,并对与会诸侯说道:“我言而不当,诸侯共伐之!”
和平的使者,楚庄王才是真正的和平使者,也许他没有得到过周王室的授权,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霸主,但他“和平共处”的美好方针与“止戈为武”的不朽理念足以使他成为后人心目中不容置疑的“五霸之一”。就连孔子读史至此也不由得掩卷叹息道:“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之战”使得楚国重振声威,也使得晋国意识到了内部斗争的危害性。那么,晋国会有所行动以遏制权力斗争吗?楚国又是否能保持着霸主的地位呢?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