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爱,无须理由(1)

作者:刘墉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21

|

本章字节:14286字

有一种爱,它自发出,


便从未收回。


它从不大起大落,


也不会炽热激烈,


它深藏在内心,温软而克制,


却在生活的每一个琐碎的瞬间,


每一个琐碎的细节上,


得到呈现。


无违与无劳


某日我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夫妇和他们七十多岁的母亲,一块儿陪我聊天。谈话不久,我这位朋友突然起身到老夫人面前,低声问:“娘!您是不是能为我们煮壶咖啡?”老夫人毫不犹豫地点点头,就转身进去了。


这时我觉得很不安地说:“劳伯母为我们煮咖啡,这怎么好意思呢?还是不要了吧!”


“我想你嘴上不讲,心里一定觉得奇怪。”朋友看着我,“你八成责怪我放太太在旁边,为什么反而劳驾年老的母亲,对不对?”


我点点头。


“我这样做,在外人看是不够孝顺,岂知这正是我尽孝的一种方法。”他笑道,“古人讲孝,要无违、无劳。这当然对,但是而今却有许多人把无违和无劳的意义弄错了。譬如‘无违’,是顺从的意思,不违背父母之命,有人固然在家里能做到‘父母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有什么’;晨昏定省、甘旨无缺。但是在外面却不行正道,与人争凶斗狠、花天酒地、贪污渎职。一旦出事,不但自己倒霉,还殃及子女,祸延父母,这怎能称得上‘无违’呢?


“再说‘无劳’,有些子女,双亲年岁还不大,就派专人伺候,使父母出门必有车,下车必有扶,落座必有茶,伸手必有烟,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无劳。但是他们是否想到,不使父母有丝毫劳动,反而使老人家的筋骨软弱,抵抗力更差了呢?


“相反,有些夫妇二人都在外工作,又雇不起人,而将家庭和幼子交给父母照顾,使得老人家忙里忙外,非但谈不上‘无劳’,反而是‘有劳’了。但是父母因为家庭和乐,既见子女在外面事业顺利,又见孙子孙女在自己手中成长;既不因年老而自觉无用,反因充满盼望而益发硬朗,这结果岂不更好吗?


“所以,‘无违’不单在消极方面,要不违背父母的意思,在积极方面,更当做令父母高兴的事。‘无劳’不单要避免父母做太重的工作,更当使他们不劳心、不劳神,乃至不觉其劳、自信能劳。


“既然如此,‘无违’就成了‘如愿’,使父母事事合意,且对子孙的未来充满希望。‘无劳’则成了‘无老’,使父母毫无年老无用之感,而能长寿不老。这岂不就是孝的最高目的吗?”


“你的这番话,真是太有道理了。”我说,“可是,这与你请伯母煮咖啡有什么关系?大嫂现在没事,你何不劳驾大嫂呢?”


我这位老友神秘地笑了笑,低声道:“你应该问我为什么不爱喝太太煮的咖啡,而只欣赏母亲的手艺!她老人家把我从小带大,在她心中,我永远是个孩子,就算而今成家立业,还是离不开她。但我外面的事业,她老人家帮不上忙,所幸我还有两件事情,谁也无能为力,非求她老人家不可,这正是她高兴和得意的地方啊!所以就算我太太会钉扣子,我还是请母亲缝,并说她老人家缝得结实;就算我妻子会煮咖啡,我还是要请母亲出马,并表示只爱喝她老人家做的……”


这时,老太太在媳妇的协助下,已经端着咖啡出来。我这位朋友赶紧趋前接过,并赞叹地说:“娘煮的咖啡,不必尝,只要闻一下就知道不同,真是太香了!”


“我这个宝贝儿子,讨了媳妇,还非得喝老娘煮的咖啡,真是从小惯坏了啊!”老太太对我笑着说,笑出满脸的皱纹和深深的母爱。


找到一个家


自古以来,


中国的父母就没认为自己的家


也是孩子的家,


最起码不是孩子永远的家,


否则何必要孩子“成家”呢?


儿子修完博士班的课,搬回家来。


在哈佛一待就是八年,突然把他的东西全运进家门,屋子里塞不下,连车房都堆满了。


两个礼拜过去,才见他理出一点头绪,又看他在装箱,说要去台北一段时间。


“这家啊!”我对妻叹口气说,“在他心里只是个旅馆。”


“算了吧!”妻恨恨地说,“只怕是个堆房。”


“问题是,什么地方是他的家呢?在他心里总有个家吧!否则他怎么回家?回哪个家?”


“说得难听,他根本没家;说得好听,他以四海为家。”


想起儿子八岁时,第一次到美国。


那时我已经买了房子,非但锅碗瓢盆俱全,连钢琴都为他买好了。


小鬼一进门,先前前后后跑了一圈,然后居然对我笑笑:“你的家不错嘛!好像比我家还大呢!”


我一怔:“我的家不是你的家吗?”


小鬼却歪歪头、耸耸肩:“我家在台北。”


又过了两天,听见小鬼偷偷对他奶奶说:


“我不喜欢美国,我们回家吧!”


女儿对家的看法也很奇怪。


有一年,我和妻带她去旅行,旅馆的房间很大,最里面有扇门,打开来,原来是个小房间。


“这是我的房间。”女儿立刻就把她的行李拖了进去,接着将衣服挂好,再把日记本、铅笔盒摆在桌子上。


“这里属于我,好好哟!”


再接着,她居然把门关了起来。


“你为什么关门?”我大声喊。


“这是我的家!”她在里面大声地回答。


有一天把这事说给朋友听。


他居然一笑:“这有什么稀奇?我女儿啊,才十三岁,已经不回家了。”


看我惊讶的样子,他解释:


“因为我家里小,她的两个弟弟都大了,住在一起不方便,所以她总是住到同学家去。”


“同学家长愿意吗?”


“愿意!因为他们是新移民,小孩子英文不好,就需要有个同学帮忙。”


“问题是,孩子总不回家,你不操心吗?”


“唉!”他叹口气,“家好,那是个家;家不好,就不算个家了。连我都不想待在那个家里,又何必要求孩子呢?她在哪儿高兴,哪儿就是她的家。”


看《读者文摘》上访问金庸的《书剑生涯》。


出身杭州望族的金庸,先在嘉兴中学读书,因为写讽刺训导主任的文章被开除,转学去了衢州。


中学毕业,金庸又考取了重庆的某学校。


访问稿写得很有意思——


他(金庸)自嘲在某学校读书的唯一好处就是方便,免受家庭约束。那学校衣食住行样样供应,以致他跟家庭几乎断绝了,可以擅自离校。


我合上书,了解为什么儿子念大学的时候,连暑假都不愿意回家,也了解为什么金庸能有那么侠义的精神和海阔天空的想象力。


“女儿三十好几了,前天劝她找个对象,她居然火了,你猜怎么样?”朋友对我说。


我摇摇头。


“昨天她居然买了一张新床回来。”朋友瞪大眼睛,“天哪!她难道打算留在家里一辈子?”


“你以前不是常怕女儿大了,嫁掉,变成别人的吗?”我笑着回问他。


“可是……可是……也不能总留在爸爸妈妈的家里啊!她总得有她自己的家啊!”


带女儿看《哈利·波特》,影片结尾,几个上魔法学校的孩子一起上火车回家。


“要回家了,感觉真是怪怪的。”一个小女生说,好像心不甘情不愿。


哈利·波特更沮丧:“我的家根本不是我的家。”


走出影院,我低头问女儿:“为什么他们都不想回家呢?不管怎么样,学校不是家啊!家是他们长大的地方,回家多好!”


“回家不一定好!”小丫头居然淡淡地说,“学校里多好玩!”又歪着头想想,“而且他们离开学校,就不准施展魔法了。”


“噢!”我说,“施展魔法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重要!那是一种自由,如果家里没有自由,就不算家。家要是自己的,爱怎么样变,就怎么样变,才有意思。”


突然领悟为什么俗话说“女大不中留”,又说“年岁到了,就该成家”。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的父母就没认为自己的家也是孩子的家,最起码不是孩子永远的家,否则何必要孩子“成家”呢?


“没成家的孩子”不是就代表没有家、没有属于他自己的家吗?


所以那些年轻人离开家,甚至想跑得愈远愈好,就是为了甩脱对父母的依恋,能够成立自己的家。


于是我拿起电话,打给地球另一边的儿子:“你找到了吗?”


“找到什么?”


“家!”


女儿的亲亲


eenager古怪,尤其在外面,她不再让我拉手,


才拉一下,就喊:“爹地手出汗,好湿、好黏!”


有两次,她当着朋友这么说,


真伤了我的心。


报上引述育婴专家的话说:婴儿哭闹,如果母亲不在场,让孩子吸父亲的***,也有安抚的效果,而且能增进父亲跟孩子的情感。


我没让女儿吸过***,但有很多“让她亲亲”的经验——


女儿刚出生时,眼睛还没全睁开,只要用手指点点她的脸颊,她就会把脸转过来,追着我点的方向做出吸奶的动作。有一回,我的手指被她吸到了,吓一跳,惊讶她的力量,好像要把我整个吸进去的样子。


那时候,妻白天都上班,我因为教书,常在家,所以总抱娃娃。美国人主张让婴儿趴着睡,我抱着她,坐在躺椅上,自然她的小脸就对着我的脖子。她常一边睡、一边吸,流了好多口水。我则躺着任她吸,不敢动,唯恐娃娃醒来。有一回她睡得特别熟,我因为先喝了一大杯咖啡,尿急,却不敢动,憋着,居然得了膀胱炎,脖子则被小丫头吸红了一片。


女儿一岁,开始学步,有了另一种亲亲。我常跪在走廊的一头,伸出双手,鼓励她走过来。起先她会慢慢地、一步一步小心走,到了面前一尺,则突然往前扑,抱着我的脖子狠狠地亲。


所以我管那“学步”叫“来亲亲”。


女儿三岁,更会亲了。她能抱着我的脸,左亲亲、右亲亲,但那一定是当哥哥不在场的时候;只要哥哥在,她就不好好亲。


女儿五岁,胆子变大了,谁在场都不介意。尤其我远行时,她会在门前搂着我的脖子亲,紧紧抱着不放。妈妈把她硬拉过去,她能悬在空中,变成一座小桥,让我好几次想把箱子一放,说:不走了!


确实愈来愈难走,每回走,抱起她亲亲,她回亲一下,跟着就大哭,哭得我西装湿一片,到机场,还得跟熟朋友解说,不过大家都羡慕我有这么贴心的女儿。


女儿的亲亲,真令我骄傲。她七八岁的时候,我带她上餐馆,常会对她说“来!亲亲爹地”。就见小丫头立刻跳下椅子,跑过来亲亲我;我一边让她抱着亲,一边偷偷看四周的客人。大家都笑,我则好得意。


但得意没几年,小丫头开始害羞,拒绝在公众场所亲亲。我只好退而求其次,说:“来!跟爹地顶顶鼻子。”那顶鼻子蛮有意思,她会跟我一直顶着,我摇摆,她也摇摆,四目相对,好像玩游戏。有一次连旁边不认识的人,都大笑起来。


这一大笑,又麻烦了,她连鼻子也不顶了,尤其是四周有跟她年龄差不多的小孩时,更坚持不顶鼻子。我必须先请她看,是不是餐厅里没小孩,全是大人。经过检视确定,小丫头才会勉为其难地过来,蜻蜓点水似的顶一下,接着转身就跑。


从她上初中,蜻蜓点水也没了。起先每次出门还准我牵她,后来则连牵都不怎么愿意。倒是我出远门,她还抱抱亲亲,只是不再哭,不再喊“爹地不要走”。但有一天,我离开家,她抱我一下,就转过身,我从车里探头,看见她眼里噙着泪水。她大了,学会了忍,不让泪淌下来,我却湿了襟。


女儿上高中,更独立了。常跟我抬杠,对我顿脚发脾气,会当我噘嘴做出要亲亲的样子时,骂我好像猪八戒,真恶心。所幸晚上睡觉前,她还不忘例行的“亲亲晚安”。有时我坐在躺椅上看电视,她匆匆跑过来,低头还没亲到,先把一头秀发垂在我脸上,吓我一跳。刚回过神,她已经飞跑了。


eenager古怪,尤其在外面,她不再让我拉手,才拉一下,就喊:“爹地手出汗,好湿、好黏!”接着跑开,一个人走在前面。有两次,她当着朋友这么说,真伤了我的心。


最近,又跟那朋友出去吃饭。朋友开休旅车,可以坐八个人。他们两口子坐前面,第二排由我太太和岳父、岳母坐,我和女儿则挤在最后。


回程,天早黑了,车里也黑。小丫头坐我右边,先对我小声抱怨饭吃太久了,误了她做功课,还好像生气地噘着嘴,接着不再吭气,盯着前面,渐渐把眼皮阖上,却偷偷把手伸过来,摸到我的手,抓着,又把头慢慢倾斜,靠在我的肩膀上。


我不敢动,猜她靠着睡着了。近家门,小丫头居然自己发现,头一扭,坐直了,却在一扭间,对着我的脸颊亲一下。


那亲亲,很轻,也没声音,前面五个人不可能听到,但我在那一瞬间,像触了电,接着湿了眼眶。


那一亲,多么真,亲到我的心深处,我这辈子都不会忘。


追着女儿跑


“女大不中留”这句话好像没错,


你看看四周朋友的孩子,


好像都是女儿先跑,


跑得远远的,


儿子反而不急着跑。


女儿高二了,开始计划申请大学。


“xxxx怎么样?”有一天我问她。


没想到小丫头一瞪眼:“我已经住在乡下了,才不要再去乡下的xxxx。”


“那么去xxxx,在曼哈顿,多棒!”我高兴地说。


女儿却好像触了电:“什么?去x大?我才不要!”


“为什么?”


“因为离家那么近!”


大概就为了离家远些吧,小丫头暑假居然自己跑去伦敦的牛津大学夏令营,才两个礼拜,就得意扬扬地在电话里说,她把大学城都摸熟了,常跟同学试不一样的餐馆。


“班上有很多纽约去的吧?”我问。


“一个也没有,但有很多加州的。”


我正不解,她先说了:


“纽约离伦敦太近,加州比较远,大家都要离家远些。”


“一定都是男生!”


“不!全是女生。”


太太每次去健身房,都看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在教练的指导下使用各种运动器材。


“我问他,那么大年岁了,何必拼命呢?他说他女儿学声乐,总在美国各地开演唱会,又因为没有名,常常冷冷清清。只好由他追着女儿跑,坐在台下当观众,拼命鼓掌。”太太说。


“为什么不叫他女儿回来?”我问。


“老先生说女儿宁愿在外面吃苦,也不愿留在家里。”


在报上看到韩裔高球美少女魏成美和她爸爸的照片。


好感动!因为看见魏成美两手挽着父亲,还把头靠在老爸肩膀上。


赶紧拿去给女儿看:


“你瞧瞧!魏成美跟她爹地多亲!你应该学学。”


女儿瞄了一眼,淡淡地说:


“那不是在家里,是在外面。”


“在外面都当众靠在爹地肩膀上耶!”我说。


女儿又淡淡地说:


“是她爹地追着她跑,陪她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比赛。”


大陆一位出版界的老人,六十五了,却很精通电脑,居然问我有没有加装“小眼睛”,如果有,可以“面对面”聊天。


“你真行!跟得上时代。”我夸他。


“没办法啊!女儿在英国,为了看她,我只好学。”老人打出个笑脸,“可是我最近发现她不喜欢我用聊天室,宁愿我伊妹儿留话。”又打出个笑脸,“因为她不要我在她跟别人聊天时打岔,她要在她高兴的时候才回我信。”


想起名画家陈慧坤老师。


我念师大美术系的时候,常帮他整理去欧洲拍的幻灯片。一边整理,一边羡慕,暗暗钦佩,他那么大年岁,年年飞到地球的另一头写生、摄影。


直到最近,在电视上看见陈郁秀,说她老父以前常在暑假飞去巴黎看她,才一下子悟了——


真正让陈老师远行的力量,恐怕不是法国的风景,而是他心心念念的女儿。


陈郁秀说老父每次去,都坚持不让她帮忙洗衣,说女儿那双手应该用来弹琴。


陈郁秀还说,每次老父离开前,都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因为不希望女儿看到他留下的痕迹,想爸爸,伤心。


更令我感动的是,陈郁秀提到她的丈夫卢修一在去世前不久,撑着病体参加朋友女儿的婚礼。当陈郁秀看到新娘的父亲牵着女儿走过红地毯时,落了泪。


卢修一则拍拍妻子说:“女儿出嫁时,我一定会在场,站在她旁边。”


看好莱坞的电影《亚历山大大帝》,剧中一位母亲说:“女儿就是要早早走出去,等着为某个男人创造一个家。”


晚上,我对妻有感而发:“奇怪!‘女大不中留’这句话好像没错,你看看四周朋友的孩子,好像都是女儿先跑,跑得远远的,儿子反而不急着跑。”


太太笑笑:“大概女生比男生成熟得早,又会做家事,自认为比较独立吧!也可能男孩懒,又有恋母情结,所以跑得慢一点。”


“女儿不是也恋父吗?”我不服气。


“但是多半的爸爸成天在外,所以女儿可能心想,爸爸随时可以追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