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占领金马奖?华语电影三大奖的“初心”与格局

发布:2018-10-17 10:27 · 娱乐圈那些事儿

尽管港台电影被内地赶超大局已定,但却不会是金马奖的末日。在华语电影三大奖中,唯有金马奖既无地域限制,又对高票房大片和思想文艺电影并重,因此笔者认为对电影观众而言,金马奖并不会随着台湾本土电影的弱势而边缘化。

2018年10月1日下午,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入围名单公布。在这份名单中,内地影片占据了绝对主流。张艺谋《影》获得了12项提名,而在获提名大于等于5项的九部电影中,仅有《谁先爱上他的》《范保德》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从提名形势来看,2018年金马奖很有可能重复2016年被内地电影全部占据的故事。

华语三大电影奖项:金鸡奖、金马奖、金像奖在早期都有着影片地区的严格限制或者偏好,在评选电影奖项之时显然也遵循着不同的规则。即使从最近5年获奖情况来看,口味也大相径庭,各有变化。

内地占领金马奖?华语电影三大奖的“初心”与格局

三大华语电影奖的

过去与现在

国内几大电影奖项一贯有着自己的眼光偏向。《虹膜》杂志主编magasa在2015年发布过一篇名为《电影节的政治》的文章,提到电影节建立之初各种各样的初始目的,其开头写道:“世界上不存在不具有政治意涵的电影节,如果有,那它一定不会成功。”

这里所谓的“政治”,笔者以为可以视为是一种“价值观偏好”。把电影节换成颁奖典礼也不外乎如是,电影奖项所遵循的评价标准,通常就是源于电影节、颁奖典礼的“偏好”。

内地占领金马奖?华语电影三大奖的“初心”与格局

金马奖

金马奖在主旨上最为开放――评选对象面向所有华语电影和华语影人,如2013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爸妈不在家》,就是一部新加坡电影。

在华语三大电影奖中,金马奖的历史最为悠久,影响范围也最大。在90年代以前,金马奖主要评选对象是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但随着两岸关系递进,夏雨凭《阳光灿烂的日子》拿到1996年金马影帝后,内地影片也逐渐在金马奖评选中占据重要位置。

内地占领金马奖?华语电影三大奖的“初心”与格局

但在最佳导演奖项中,2016年冯小刚获奖之前往上十几年间均是许鞍华、侯孝贤、蔡明亮、杜琪峰等台湾、香港名导包场,内地导演仅有1996年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与1998年陈冲《天浴》两个个例。

在这个历史基础之上,2016年、2017年内地导演接连获奖,2018年最佳导演提名全是内地导演的现象变化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金像奖

香港金像奖的主旨是“旨在鼓励优秀香港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显然从设立之初,这就是一个为了香港影坛的发展而出现的奖项。

这并非是说金像奖没有内地影人获奖,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是否“对香港电影发展有利”这一点上。刘晓庆、斯琴高娃早在1984、1985年就入围过影后提名,此后,章子怡、巩俐、周迅等著名内地影星纷纷斩获金像影后。但与此同时,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项则几乎全部被香港圈电影包办,并且相比金马奖对小众文艺电影的情有独钟,金像奖相比之下对商业有所偏重。

内地占领金马奖?华语电影三大奖的“初心”与格局

在八、九十年代香港可以一年产出三百多部电影,产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制作中心,而到了2018年,金像奖颁奖典礼与北影节开幕式同一天举办,王家卫、林超贤等多位香港影人出现在了北影节,后者的星光和话题声量却远超前者。

所以金像奖的没落,其实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没落。这与“金马奖被内地影人包场”事出同源,只不过两个奖项的设立初衷不同,金马奖的开放性让它具备了更多灵活度,致力于奖励香港电影的金像奖则随着内地影市崛起之后逐渐黯淡,也成为了必然事件。

金鸡奖

金鸡奖参选标准一直有区域性,在2005年之前只针对内地电影,目前是在大陆取得龙标的华语电影可以参选。金鸡奖的宗旨是:“学术、争鸣、民主。”与分别定位于观众和政府的百花奖、华表奖不同,金鸡奖的定位是专家奖,其评选画风与金马奖、金像奖都大不相同。

内地占领金马奖?华语电影三大奖的“初心”与格局

“爆冷”之说也源于此。不难发现,金鸡奖获奖者经常出现明星落选、大众不熟悉的演员当选的情况。2011年、2013年获得影后的巴德玛、娜仁花击败了赵薇、汤唯等著名女星,令许多吃瓜群众不解。但以演技而论,巴德玛早在1991年获得金狮奖的《蒙古精神》里就出演了女主,娜仁花也一直是内地奖项常客,确是实力大大高于名气的演员。

(1)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