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3月8日国际妇女节衍生而来的3月7日女生节,是一个关爱女生、展现女生风采的节日。诚然,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女性的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得到重视,她们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去创造更好的生活,有了更为自信的心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2018的大荧幕上,也有着这样一位女孩。在追寻自我的这条道路上,她与众不同,独具魅力。可以称得上是2018大荧幕最美、最“特殊”的女孩。
《女孩》
Lara是一个15岁的女孩,同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她也有着自己的喜悦与烦恼。唯一不同的是,几个月前,“她”还是一个男孩。
比利时导演卢卡斯・德霍特的处女作《女孩》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电影巧妙地把LGBT题材与青春成长结合起来,在平静自然的叙述下展示了Lara的心路历程。
镜子与自我
“自我认知”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对于Lara这一性别认知障碍者来说,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变性前后,生理形态与心理期望的落差,使得“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一问题从始至终都萦绕在Lara的脑海中。整部电影拍得平静克制,对这一哲学性问题的表述,也是十分含蓄。在这里,导演借助了一样工具――镜子。
镜子可以让人们看清自己的样貌,这一功能使得它成为电影中常用的一种意象。Lara每次站在镜前,都是独自一人。或是侧身在穿衣镜前凝视自己的波部,或是在洗手间对着镜子,缓缓撕下缠在下体上的胶带……凡此种种,都在向观众展示着Lara对于女性特征的渴望,甚至可以说是“迫不及待”。Lara在变性后焦急不安的心理以这样一种形式表达,委婉而又汹涌。
在《女孩》中,有着各式各样的镜子――舞蹈教室里巨大的镜子、衣柜里的全身镜、洗手间的半身镜、墙上的小圆镜……这些镜子不但是一种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良好载体,也是使得电影画面的构图形式更为丰富。
社会与个体
电影不仅探讨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也试图对社会群体加以描述。除了塑造Lara这一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外,电影对于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是可圈可点。
开明的父亲无微不至地关心着Lara,在变性之后告诉她“改变是会慢慢发生的,你不必着急”。不仅如此,Lara所经历的那些常见的青春期烦恼,也能在父亲这里得到安慰。弟弟也是坦然接受了Lara从一个男孩变成女孩,只有一次不小心叫出了Lara作男孩时的名字。医院的医生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引导着自己病人……
这些角色为电影带来一股暖流,我们感慨于这一文明包容的社会。可是,这并不代表着完美。
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冲突之一就是Lara的女伴们想要看Lara的裸体。这其中有人起哄,有人阻止,她们的态度,或许就能代表社会群体可能产生的态度。
这些人构成了Lara的生活环境,也是LGBT群体可能的生存环境。电影刻意淡化了其消极的一面,让观众设身处地的体会这一情感。
“在我们还在挤兑所谓娘炮的时候,文明社会已经开始对性别、性向有了愈加多元的定义与自定义,差别之大,叫人胆寒。”也许电影正是社会进步的一声号角,我们期待着变化发生的那一天。
处女作与芭蕾舞
《女孩》是导演卢卡斯・德霍特的处女作,凭借娴熟的手法和行云流水的镜头调度,让不少人惊讶于德霍特的才华与创造力。此片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也是导演处女作奖。
卢卡斯・德霍特
笔者看来,《女孩》中最能体现德霍特执导能力的就是芭蕾舞片段的拍摄。Lara在舞蹈教室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动作,节奏却是有着明显的变化。配乐的节奏不断加快,摄影机的运动速度不断加快,镜头的交换剪切也逐渐频繁,与此同时,演员在画面中位置得变换也是更为多样。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