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是一部黑色电影,海报中为人物们打上的黑色马赛克,揭示本质的同时还透露出一股幽默劲儿。影片也确实融合了黑色、悬疑、惊悚、喜剧等多种气质,可以说黑得很五彩斑斓。
观影过程像坐过山车,可谓跌宕起伏,虽然下来之后你会意识到每个转角都是设计好的,充满人工痕迹,但是真的爽到了,不好意思给差评。很多人觉得《寄生虫》达不到神作标准,因为看神作可能更像在水中漂流的感觉,顺水推舟,毫不做作。
不过奉俊昊能把商业片做到这么精致,还拿到了电影艺术殿堂最高荣誉金棕榈,不能说已经封神,成精确实没什么疑问。本片难免被拿来和去年的金棕榈大热门,但是奖项无所斩获的《燃烧》作比较。
《燃烧》作为一部纯粹的文艺片,更像诗歌,而《寄生虫》像是有情怀的畅销小说,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对文艺片观众可以理直气壮得差评,说自己不喜欢,但《寄生虫》赢就赢在很难说不好看。从个人喜好来讲我更喜欢《燃烧》,碰上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是李沧东运气不太好。如果换成《寄生虫》去打擂,我觉得一样打不赢。
奉俊昊捧得韩国首个金棕榈大奖之前,在好莱坞尝试过《雪国列车》和《玉子》两部英语片,但有点水土不服,还是回归韩国文化语境更加如鱼得水。而是枝裕和一直深耕本土,金棕榈之后首次尝试法语片《真实》,已经入围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寄生虫》的剧情设计上巧合和反转很多,不过基本上都能说得通,因为过山车也要符合万有引力定律。可能是奉俊昊为了展现导演功力,在编剧水平上略有妥协。这样一来给宋康昊和李善均留下的发挥空间就比较有限,不过两个新人朴素丹和崔宇植倒是很亮眼。
奉俊昊在访谈中提到过,本片灵感来源于“誊印法”,它的意思是,用墨水或其他东西在纸上制造一个图像,然后折叠纸张,这样图像就会印到另一边。这部电影最初的名字就是《誊印》。这样画出来的两个图像乍看相似,但实际上并不会完全相同,就像影片中两个家庭的对应。
影片中地上地下互为参照的设定觉得和乔丹・皮尔的《我们》(Us)有异曲同工之处,再看《我们》的预告海报(上图,有裁剪),不就是誊印法吗。《我们》的点子也很棒,地上的我们(U.S)和地下的他人,格局要更广阔,但完成度太差了。《寄生虫》能够通过视听效果完整呈现出地上的人的状态和地下的“虫子”的状态,这就是导演的作用。
至于影片的主题,与其说是阶级对立,我倒觉得警惕社会下沉更准确一些。因为富人不坏,朴社长的设定是IT新贵,靠自己的技术头脑赚钱,穷人则是在欲望的驱使下越走越偏。
楼梯是片中一个重要的意象,Kelvin和Jessica成为家庭教师时昂首迈上楼梯,恢复成基宇和基婷雨夜逃亡时又从高处的富人区灰溜溜地走下楼梯回到贫民区。这时他们的经济地位其实没有变化,比影片开始时还多赚了不少,但是心态已经变了,想要不择手段保住寄生地位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从人到虫的下沉。
钱是好东西,能熨平生活的褶皱,能使人变得善良,但是都加上否定,没钱就不善良,显然是个伪命题。同理,欲望也是好东西,能驱使人向上攀登,摆脱当前的地位,但是采取旁门左道,显然就有摔跤的风险。
寄生虫一家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的斗争对象是另一窝寄生虫,自己寄生上流就要把别人踹下去;从富人手中漏得一点资源,没有核心利益被触及,对富人始终是“respect”的态度。总结一下可以说是欺软怕硬,菜鸡互啄。即使最后虫子侥幸蛰死了一个人,也是出于私愤,对两个家庭的本质没有任何影响。
这个角度看起来像是对穷人的嘲讽,但也正说明了人穷最可怕的是志短,不知道该怎么往上走,只能在重力的作用下一点点下沉。而要避免下沉无非两个途径:授之以鱼需要做大蛋糕,因为重新分配看起来不太现实;授之以渔需要普及教育,这也是大学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意义所在。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