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二人转,许多人脑海里的印象可能是:花花绿绿的袄子、大红扇子、呼扇呼扇,两个人围着舞台说唱跳演。有点咋呼,有点接地气,还有那么点污。可这绝非二人转艺术的精髓!二人转,是历经200多年历史发展的民间艺术瑰宝。单说二人转的老前辈儿,正是神秘又威武的萨满。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表演如“高腔本嗓” “女靓男丑”“男扮女装”,那可都是有规矩有来历的。
萨满,号称“天神在人间的代言人”,地位崇高无比,诞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因此历代萨满只能是女性。在传统部落里,萨满象征着“力量”“知识”与“疗愈”,除了担任占卜、治疗、通灵等日常工作,还要主持各种祭祀活动。祭祀中的独特舞蹈是萨满与天神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神秘的舞蹈,就是最初的二人转。
祭祀舞蹈通常由一位男性与萨满配合,男性充当配角,围着萨满上蹿下跳,以此凸显女性之美。随着男权社会的到来,男性地位提高,男萨满开始出现在一些部落,但毕竟违了祖制,怕遭天谴。于是,到祭祀的时候,男萨满装扮成女人的样子,穿上裙子,戴上花,再把脸涂黑,帽子上缝上一圈皮条,连脸带下巴整个捂住。
如今二人转中的女性装扮,头上包一块青布,上面戴着五朵大红花和齐眉帘的玻璃串珠子,就是延续了男萨满的皮条装扮。萨满7439还制定了最早的二人转唱法,既高亢嘹亮,又在每句的结尾加上“哎哎哟”,听起来就如同唠家常般朗朗上口又直抒波臆。比如萨满音乐《请神歌》:“打打鼓哇,撞金钟呀,哎哎哟!一步两步往前走呀,哎哎哟!慢慢走哇,慢慢行呀,哎哟哟!”
萨满的祭祀舞蹈经历数百年,从最初的“跳大神”到“东北大秧歌”,再到东北说唱小戏“蹦蹦戏”,最终成为大众所熟知的二人转。
土生土长的农民智慧,风趣热闹的屯子生活,就是二人转的生活基础。农闲的时候,一时兴起便可自愿搭伴即兴表演,也无需准备什么,来个高桌子搭上两凳子,在自家的农院,配上唢呐、板胡就齐全了。最常见的是男女搭档,拿着扇子和手绢,两人边唱边演。搭档人数比较多,行话就叫“拉场戏”。没人搭伴也无妨,一人单演也可以,叫“单出头”。
二人转风趣、热闹而且豪放,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人民艺术的表现形式。大家爱听什么就唱什么,大家爱看什么就演什么,雅俗混搭,别有一番韵味,深受普通大众喜爱。因此在东北便有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在知乎有人问“从小看二人转是什么体验”,一名网友分享说:“小的时候村里的老人们不认识字,但是大都会唱二人转。生活的道理和祖辈的经验,就这样从二人转中一代代相传了。”
现在想想,小时候看过的二人转,不仅是戏,还是祖辈的人生。每次喝完酒,吃完串,嘴里哼唧的永远是那二十年没听过,心里却记熟了的台词:“庄稼人儿的嗑,庄稼人儿的事,庄稼人儿的情,庄稼人儿的趣,嗯哎哎哎哟,庄稼人儿就是得意这滋味,啊―嗯哎哎哎哟......”
八十年代,随着赵本山的小品红遍大江南北,二人转演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小品表演中,二人转也逐渐被全国人民所知。赵本山创作的《卖车》《卖拐》系列作品广受欢迎,让全国观众笑得捧腹,诙谐幽默的段子不少都是来自于二人转舞台的经验。2009年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因小品《不差钱》在全国一炮而红。大家对小沈阳男扮女装的演出形式十分喜爱,一时间引起一片“男扮女装”的模仿。
东北7439的兴盛,一方面促进了二人转民间艺术的传播,另一方面却限制了二人转的发展。随着市场的火热,不少二人转艺人,为了生存和竞争,以扮丑、露骨的方式来演绎二人转。使得大部分观众在不太了解二人转的情况下,以为所演所见的就是二人转的精髓,降低了二人转在观众和市场心中的地位。
冯小刚就在综艺节目《笑傲江湖》中就炮轰过一次二人转表演。一对来自东北的夫妇,在他们的表演中主要以女演员的“大龅牙”来呈现笑料,逗得观众捧腹不已。表演完毕后,冯小刚一脸严肃地点评说,“这个表演效果不错,可是有点让人不舒服。”女演员解释说,其实扮丑是为了生活,扮美就没观众看了。之所以来这个舞台表演,也是因为冯小刚的一句话:“笑是没有三六九等的”。冯小刚听完以后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言,在现场连忙表达了对演员的尊重和敬意。
在生活和观众的约束下,或许“迎合低俗”的二人转自有它的生存道理。但作为流传百年的民间瑰宝,二人转必须坚持初心,不断发展才能延续它的艺术生命。真心期望,观众和演员都能懂得和了解二人转的真正魅力,让它能突破局限,续写传奇。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