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个月的回归篇章来推荐一下近现代史学者杨奎松教授的《“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一书。这本书的来源很特别,是在单位的一次图书义卖活动中入手的。本着对书名的好奇来读,继续挑战自己平时不太会主动接触的历史题材,结果还是很惊喜的。
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7.5,读者给低分的普遍理由是,和作者以往的专题著作比起来,本书显得不够严谨。因为是周刊专栏结集出版的,所以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但是对内容的阐释点到为止。不过正是这个特点对我这种非历史爱好者非常友好,对爱好者来说可能就浅显了。
通俗地说每篇文章都可以看成是历史学家的公众号推送,聚焦一个主题,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读性非常强。本以为读起来会吃力,结果很快速地看完了。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和历史时期较为敏感,所以很多话没说得太白,看起来也有点散。不过通读全书会发现内在逻辑是完整的,只是需要自己梳理一下。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基于历史主义的方法来解读近代史,而不是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来认识历史。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思潮、人物,都是历史情境的产物。可以说历史教科书让我们“知其然”,这本书里能找到“知所以然”。
而且文章排列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从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导致国人《不知有国?》”;到五四运动的实际效果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变成了救亡运动而非启蒙运动(“欧洲式的‘启蒙’,就是‘要求一种让所有的思想都可以自由发挥的宽松气氛,是一种主张自由和思想宽容’的精神。”《此“启蒙”非彼启蒙》)。
再到《以日为师》和《与外国委蛇》的曲线救国思想波动;接下来还有《“你一国,我一国”》《爱乡还是爱国》的分裂风险;《四海同胞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最终到《抗战建国》的民族国家胜利。中国近代史上主流思想的变化,在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事件中跃然纸上。
同时最后的篇目《这个世界谁“化”谁?》和《我们是谁?》中提到的“多注意到‘人’的共通的一面”,又可以无缝衔接到秦晖的《共同的底线》:无论思想如何分化,道路如何选择,共同的底线都是“对自由民主、个性解放、普世性人权与形式公正的认同”。
如果再加上我之前推荐过的《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这三本书可以说是通过相同的历史观,串联起了从晚清到近代再到当代的中国思想史。
“鬼子”来了是经济的侵略,更是思想的冲击,最终形成了政治的塑造。由于“战狼PTSD”的存在,主流对“鬼子”的防备不会消失,但与此同时,可能披着“国学”外衣的僵尸复辟也要警惕。因为“外鬼”需要抵御,“内鬼”同样需要提防。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