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为什么不要读新闻?

发布:2019-06-16 11:04 · 文化

在现在这样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每个人都是记者,甚至有些人“报道”突发事情或者其他新鲜事的时候比记者都还要快,像微博这个社交平台,一点热搜进去几句话或者一则小视频就可以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报道讯息的时效性于新闻组织或者新闻机构而言早已不是要重点追求的东西了。那么,权威新闻组织就应该用深刻新颖的观点去吸引大众,从而影响他们。

但是,现在又是一个自媒体泛滥的时代,朋友圈里面分享的推文,用几分钟扫几眼也可以了解到很多人的不同见解,观点在互联网上肆意蔓延,这种时候,专业新闻人的观点就很容易会被淹没,以至于到最后,即使你们的观点与其他自媒体平台的观点有很大不同,大众也会把你的观点看成是其自媒体平台发表的,因为经过这么多观点的冲击,大众早已不会去记住这个观点的来源了。

更糟糕的是,一些自媒体平台正在辜负公众的信任,而这些自媒体平台就是后真相时代的缔造者,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流量变现带来的利润,无视来自公众的愤怒和批评,长此以往,公众就会对媒体失去信任。而这些媒体就包括公众在不明就里间“一不小心”加进去的权威新闻机构和组织。

高考志愿:为什么不要读新闻?

苍白无力,随波逐流(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认为,现在的专业新闻人要担起的是重建媒体与公众之间信任的使命。

之所以叫使命,不只是因为这件事很崇高,还因为它很困难。

信任可以在一瞬间丧失,但是信任的建立却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即使信任被新闻人辛辛苦苦,尽心尽力地建立起来了,也可能会因为一件新闻所引发的舆论而被瞬间摧毁。所以,新闻人要有勇气来面对这种不断由自己重建的信任又不断被轻易摧毁的残酷现实。

此外,做新闻还需要有勇气去解剖人性的复杂。

当陈虻问柴静如果做新闻会关心什么时,柴静回答说,她会关心新闻中的人。当时,柴静的回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但在看完《看见》以后,我才明白柴静要关心新闻中的人的含义――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而这其实也是在追求真相,追求的是更深一层的关于人性的真相。在我看来,这就是柴静能把新闻做到有深刻性的最大原因。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会有原因,不管是一时冲动的路怒症导致的交通事故,或是密谋已久的谋杀事件,背后一定有人性最深处的诱因。

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个人经历过的事情就是书里面的故事,新闻人就是一个说书人,他们要是想要把这本书讲述给观众听,首先就得好好地读完这本书。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他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做人做事。这就是人在做事时心理层面的诱因,当新闻人在心理层面越挖越深时,就可能会触摸到人性。

高考志愿:为什么不要读新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觉得可以触摸到人性的新闻人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人性并不简单,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做新闻的过程往往是你对人性一次次充满希望但最后又失望而归的过程。

人之所以和动物有别并标榜自己是高等动物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有那些所谓的低等生物没有的喜怒哀乐和基本的认知以及思考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让我们在拥有最基本的生物属性的同时,也具备了因为感知外部世界而引发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就是影响人性的最关键的部分。

而我之所以说做新闻触摸到人性会是新闻人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是因为人性并不那么美好,甚至在有些时候是极度丑恶的。而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或者趣味,他们会本能地希望对方以他们所期待的方式呈现,一旦不是这样,他们就会有心理落差。

大多数新闻人都希望社会往他们心中所期待的那个“乌托邦”前进,也就是说,他们希望人性是美好的,即使不那么美好,也一定会有光芒存在。而一件事情之所以可以成为新闻,之所以有价值被报道出来,大多数都是揭示人性丑恶一面的。

社会上最常看到的新闻就是抢劫盗窃、杀人放火之类的事情,最能挖到新闻的地方就是警察局,这些都是反映人性丑恶一面的新闻。新闻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奔跑在最前线,心中还要坚定地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人生格言,真的是一件既需要巨大的勇气又需要强大的毅力的事情。

对不起,我还是不会选择新闻

我在大学呆了一年多的时间了,经历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发现自己也成长了很多,虽然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还差得很远,但是与之前的自己对比,相信我在面对不幸时会有更大的勇气,面对喜乐之事时也会有更平和的心态。

可是,即使这样,我发现自己还是挺懦弱的,还没有足够坚定地去学习新闻,更不可能会有那股勇气去做新闻。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