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爱吃苦瓜的人不少,可能够做到餐餐不离苦瓜,还将苦瓜供奉案头朝拜的人,恐怕只有一人。他就是清代画家石涛。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被称为绘画史上的旷世奇才。就连一向炮轰中国画保守的油画大师吴冠中,对石涛也是赞誉有加,可见其在绘画史上的江湖地位不可撼动。
石涛自号“苦瓜和尚”,“苦瓜”二字几乎是他一生命运的真实写照。他的人生虽说屡遭变故,漂泊半生,吃尽了苦头,却终究成就了他。世事难料,人生皆苦。但是,这世上没有白吃的苦。
这个苦瓜和尚,当得是心不甘情不愿
出家为僧这件事,有人因缘际会,有人看破红尘,但说起来都算是个人选择。可对于石涛而言,出家实属无奈之举。
石涛原名朱若极,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朱亨嘉长子。明亡后,明弘光元年八月初三日,其父朱亨嘉自穿黄袍,南面而坐,自称监国。隆武二年四月,监国失败,朱亨嘉被唐王朱聿键处死。本是帝王胄裔的石涛,那时只是个三岁的孩童。遭此变故,被太监带走,为了活命,他只得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石涛出家更多的是一种“掩护”或者说是一种政治姿态。在国破家亡之痛与入世之间挣扎的他,内心极其矛盾。但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有朝一日可以摆脱“僧人”的身份,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样的石涛,是绝不可能安安分分做个和尚而已,他是身在佛门心在红尘。这个苦瓜和尚,当得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终于,他等来了机会。康熙两次南巡,他有幸接驾甚至被康熙一眼认出并喊出了他的名字,这让一心走上仕途的石涛满是自豪与荣耀,也让他开始“妄想”自己的仕途之路。他以为只要结交各路达官权贵,在他们的助力下,自己定会得到康熙的赏识而封官加赏。
抱着这样的一颗心,他开始了自己的“北漂之旅”。
“北漂”哪里是那么好当的啊,就算是放到今天,普通人也是步履维艰,更可况是前朝皇裔的石涛呢?
石涛进京后,继续结交权贵,拓展自己的人脉。他希望借权贵之手,将自己的佳作递给康熙并得到赏识。只是,他终究还是打错了算盘,仕途之路满是荆棘。
搜尽奇峰打草稿,心灰意冷决南归
作品送了,银票花了,到头来依旧是功败垂成。这到底是为何?在权贵眼里,并没有真心欣赏石涛的画作,不过是供茶余饭后消遣的技艺罢了,自然没有向朝廷举荐了。而康熙欣赏他画作中寡淡脱俗的格调,却不喜欢他急功近利的模样。加上当时的康熙对汉家读书人的掌控最严,而他的身份又是如此敏感,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在无尽的等待中,石涛终于明白了权贵的“心意”:在权贵名流眼里,自己不过是个可怜的乞食者罢了!
失望至极的他,写下了凄苦无奈的诗句:“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淡病冷于冰。”
石涛在京的日子里,实践了写生与创作相结合的理论,在画理上大胆探索、实践,并渐渐形成了系统成熟的绘画理论。其代表作《搜尽奇峰打草稿》达到了他绘画技艺的高峰,石涛将毕生所见所闻所感均融入画中,墨色浓重,运用丰富的笔法穿梭于山川、林间,笔墨飞动,大气磅礴。同时,“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是他当时率先提出的绘画理论。所谓“搜尽奇峰”说的是从山水、自然中搜集、体验素材,而“打草稿”则是指对绘画素材,勤于选择、构思和加工,以更好地把握画理。
石涛主张山水画理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因为山水画崇尚时空流动性与抒发写意性,这是山水画画理的精粹,否则只是天方夜谭。
壮志难酬,心灰意冷的他深知,年过半百的身体也经不起折腾了,昔日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终于破灭了。石涛当机立断,决意南归。
没有吃苦的一生,哪儿来不朽的成就
南归的途中,石涛在山东和江苏交界处遇到强风暴雨翻了船,险些丧命。经此生死浩劫,他终于顿悟:功名利禄是时候放下了。回到南方后,他还俗并以卖画为生,真正成为了职业画家。
在南归定居直至终老的这段时间,石涛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反而让他的画艺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由繁复、清逸转向沉雄、朴实,艺术创作进入最纯熟、最旺盛的时期。期间创作的《余杭看山图卷》、《卓然庐图轴》等精品,每一幅都是上乘之作。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