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贫穷从来不能限制你的想象力

发布:2020-05-25 10:51 · 历史不清不楚

而蒲松龄侄女的舅父高珩(官至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就是他推荐蒲松龄去的毕家)亲自为《聊斋志异》作序,并将这本“奇书”广为传播。

当然,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好评,但蒲松龄那时并未想到这本书会在日后获得如此地位。

他当时心心念的,还是科考。

6

其实在蒲松龄47岁那年,差点达成人生理想。

在那一年的乡试中,据说主考官久闻蒲松龄大名,本已有意给他头名,但蒲松龄不知是文思泉涌,还是过于激动,居然在答题中“越幅”了――答卷翻页时多翻了一页,导致当中有空白页。这在规定非常严格的科考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低级失误,结果他就此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最终,屡败屡战的蒲松龄到了71岁高龄的时候,终于拿到了一个“贡生”。

所谓“贡生”,是对秀才中的优异者的一种褒奖,可以获得去京师国子监读书的资格。不过,“贡生”相当于举人的“副榜”,理论上是不能做官的。而以蒲松龄当时的年龄,一不可能再做官了,二是不可能去读书了,完全是一种安慰性质的褒奖。

而且,这个“贡生”资格还是蒲松龄去青州(今属潍坊)拿的――当时本地应该已经没有了名额。

此时的蒲松龄,已经辞去了在毕家的职务,告老还乡。在回到家乡之后,蒲松龄似乎已经看开了一切,“世世年来方阅尽,眼中总觉海天宽。”

两年之后,辛苦照顾蒲松龄一生的结发妻刘氏去世,74岁的蒲松龄悲伤不已,感叹“尔来倍觉无生趣,死者方为快活人”。

又过两年,当又一个春天刚刚到来之时,蒲松龄在他的书房“聊斋”里“倚窗危坐而卒”,享年76岁。去世后,与他夫人刘氏合葬在村东墓园。

在他的书房里,挂着一幅后世很多人都很熟悉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蒲松龄去世后的五十年,《聊斋志异》初刻,洛阳纸贵,轰动全国。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