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六十二回里面记载,玉麒麟卢俊义被人陷害,刺配沙门岛,幸好遇到梁山好汉相救,这才幸免于难。那么这个卢俊义原本要去的沙门岛到底是什么地方,卢俊义又为什么宁可上梁山落草为寇也不愿去沙门岛呢。
岛屿历史
刺配沙门岛,原本是宋代流放刑罚的一种,据《宋史》记载,宋代的流放刑罚共分十二种,其中最重的一种就是发配到山东登州府的沙门岛了。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沙门岛距登州府约六十海里,对照地图可知,所谓的沙门岛也就是现在山东省烟台市的长岛。虽然现在长岛以风景优美著称,但时光回退到北宋时期,那时的沙门岛却是以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著称的。
正因沙门岛是北宋人人谈之色变的地方,因此宋太祖建隆三年起,犯了重罪的犯人开始流放到沙门岛。那么,沙门岛的恐怖之处在哪里呢?
八仙过海
沙门岛恐怖的第一个原因,是它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古代交通工具有限,航海业更是远不如今。因此在古人看来,孤悬海外的沙门岛是离家最远的地方,家里一旦有人发配到沙门岛,就永生永世不会再见面了。同时,沙门岛远离大陆,岛上的看守只需要管好船只,犯人就无路可逃,越狱难度系数极高。因此,由于沙门岛独特的地理条件,一旦犯人被判处流放沙门岛,就相当于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完全脱节,等待他的只有孤身一人老死岛上的悲惨下场了。
然而,虽然沙门岛地势险恶,却总有不甘心死在异乡的犯人想奋力一搏。宋景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有几名犯人费尽周折,终于瞒过看守成功偷到一艘小木筏。靠着这只木筏,这几名犯人终于逃回了大陆。
颇为戏剧化的是,在这几名犯人靠近大陆时,当地人看见这些犯人从海上过来,远远地看不清木筏,以为这几个人是天上的神仙踏浪而来。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竟然传成了民间野史里“八仙过海”的原型。
谁能想到,“八仙过海”最初的由来,竟然是一场逼不得已的越狱呢。
丛林法则
沙门岛可怕的第二个原因,是它严重缺粮。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嘉佑三年,京东路转运使王举元向仁宗皇帝报告说,发配到沙门岛的犯人,“如计每年配到三百人,十年约有三千人,内除一分死亡,合有二千人见管,今只及一百八十,足见其弊。”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发配到沙门岛的犯人累计应该有3000人,按照平均犯人死亡率33%来算,应该还剩2000人,但沙门岛上实际上只有180人了。高达94%的死亡率,清晰地说明了一个问题,沙门岛上严重缺粮!
沙门岛的粮食,主要靠当地的岛民提供。但沙门岛上的岛民只有八十多户,因此可以提供的粮食非常有限。一开始岛上人不多的时候,还可以勉强维持,后来各地要求送来的犯人越来越多,审刑院不得不把岛上犯人的额定名额从200人增加到300人。犯人的人数增加了,供粮的岛民还是原先的八十多户,已然人多粮少了。更要命的是,随着犯人增加,狱卒数量也相应增加,后来随着越狱事件的发生,朝廷加派水兵专职追捕逃犯,岛上更是人满为患。
这些看守占了大量的粮食资源,导致剩下的粮食根本养不活那么多犯人。因此犯人之间,只能展开残酷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下岛上的犯人数量始终保持在200人上下。
虐囚为乐
沙门岛可怕的第三个原因,是岛上虐囚严重。
沙门岛上的犯人即便侥幸在“丛林法则”下生存下来了,等待他们的也往往是死亡的命运。
据《宋史・马默传》记载,沙门岛上的“地头蛇”李庆最近两年一共杀害了700多名犯人,平均每天都要杀一个人。其他的狱卒也好不到哪去,沙门岛地处偏远,狱卒成天困在岛上,心情烦躁之时往往虐囚取乐。再加上岛上缺医少药,不少犯人生了病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如果发生传染病,岛上犯人更是大批死亡。
由于超高的死亡率以及恶劣的生活环境,沙门岛被宋代人民称为“人间地狱”。难怪就连玉麒麟卢俊义这般人物,想到自己发配沙门岛的命运后也宁可落草为寇了。想来卢俊义心里很清楚,去了沙门岛跟死刑没区别,真到了这地步,还是上梁山的好。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