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没落的秀才家庭,爹没权,娘没钱,做个学霸还差点辍学。第一志愿在家门口当海军,结果船被鬼子炸沉了,毕业就失业,心扎呀!他弃戎从教,辛苦化缘,一手创办“南开教育舰队”,晚年将学校拱手相送,校庆却被拒之门外。
08年,奥委会说:“北京奥运是圆一个中国人的梦。”此人张伯苓,中国奥运第一人。
1897年,列强横行中华大地。有志青年,准备学强盗的文明,制止他们的暴行。
张伯苓去西方取经,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拗口的名词带到了中国,还把那个传递捷报,奔跑累死的人介绍给大家。国人一听,不就是夸父追日吗?中国早就有了。
1907年,张伯苓满天津跑,叫喊国人时刻准备着站在奥运会的赛道上。那时,无知的人笑他不知所云,有知的人笑他天方夜谭。因为中国就像个破落的蜂巢,自顾不暇,谁还有心思干这事儿,更何况,奥委会就根本不正眼瞧咱。
直到1931年,中国这只顽强不屈的“小强”,才入了奥委会的法眼。一年后,张伯苓宣称强体救国。他多方努力,把短跑运动员刘长春推上了第十届奥运会的赛道。亚洲人还想参加短跑,那不是陪跑吗?你错了,当年他十秒八的纪录,可是与历届冠军并肩的。只是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影响了他的发挥。结果咱就不计较了,总之刘长春被写进了历史,成为中国运动史上的一面旗帜,洗刷了无数个零。但推波助澜的伯乐――张伯苓,神马也没有。
不过,张伯苓相当执着,没得奖牌,说明国人体弱,还不能救国,得加强训练。于是,他在南开倡导体育锻炼,开设体育课。
走进南开花园式的学校,恍若世外桃源,还有那原生态的运动项目,你不得不佩服张伯苓的智商,真是物尽其用。两把椅子上架一根鸡毛掸子,就可以跳高了。长辫子缠在头上,长袍拎在手上,从鸡毛掸子上跃过,人与鸡毛齐舞的场面十分壮观吧!还有那手牵长辫跑步的英姿,令一群人狂呼。跳木马的器械那是一绝,升降自如,绝无仅有,还是活的。一人躬身蹲着,一人起跑,从其背上跃过。很惊险,都是实战,没有保护的垫子。
张伯苓说:“不懂体育,不应该当校长。”言外之意,校长应该是体育专家,更是体育老师的铠甲盾牌。有一学生顶撞体育老师,张伯苓大发雷霆,罚他不许住校,直到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诚心道歉,才原谅了他。还有一学霸,轻视体育老师,无故旷课,结果毕业证没了。哎,这学霸英明一世,糊涂一时,估计把肠子都悔青了。体育老师有这样的校长撑腰,那是扬眉吐气。
想当年,南开人的体育热情绝对是国人看世界杯的几万倍。知道为啥?现在看的是别人争雄?赛场上疯跑的没有国足呀!
那时南开队是航母级别,在”爱罗鼎”杯比赛中,南开队先是踢倒了牛气哄哄的英国队,然后又干掉了得意洋洋的俄国队。结果触怒了列强队,一个个,摩拳擦掌,轮番上阵,结果都败在了南开队的脚底下。那时的张伯苓,脸上写满了“我是神脚队队长,要把强盗踢出中国”。就连天津人民都像中了五百万,为南加油。可惜辉煌不再,好汉不提当年勇,这些都是泛黄的历史。
总之,张伯苓对体育的贡献,不亚于广场舞的创始者。在他的宣传下,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体育课,内容包括奥运项目,而且南开的体育是全国有名的龙头老大,那是遥遥领先,别人不敢比。
张伯苓创办的南开教育一条龙,从小学到大学,教育形式独特,规模可以和马云的淘宝相提并论。别以为当个老大很容易,张伯苓创办“南开教育舰队”是私立的。
所谓私立,就是自己掏腰包,给国家培养人才。可是老张没钱呀!所以他一边忙着搞教育,一边还要跑业务,毕竟学校是事业,不是企业。为此,他四处游说军阀政客捐资助教,可谓磨破嘴唇常有,踏破铁鞋无数。
当时人们送他雅号“化缘和尚”,俗称“丐帮帮主”。他乐此不疲,为南开,把乞讨进行到底。
当校长40余年,辉煌的背后,他一直克己奉公。在学校建设上,从不将就,图纸自己画,地基亲自测量,比给自己家盖房子还用心。可是这样一位南开缔造者,活了70多岁,一生都没有建私宅、置房产。想知道原因吗?告诉你他没钱。
当时教授月薪300元,而他一直是180元。家有四个儿子,他让老婆节俭些,凡事自己干,他们家从没请过佣人。
妻子王氏是成功男人背后的顶梁柱,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可是有一件事,她想不明白,哭着问老张:“南开送人了,儿子怎么办?”老张淡定地说:“留德不留财。”真是令贪官汗颜!抱着“南开私立而不私有”的心态,张伯苓把毕生所爱的“南开教育舰队”送给了政府,从此南开戴上了国有的帽子。
像张伯苓这样无私的开创者,中国人,尤其是南开人,应该为他立碑建馆,载入史册,歌功颂德,可是,神马都没有,反而被当做毒瘤来批判。
南开中学校庆时,他穿戴整齐,准备好发言稿,想以“太上皇”的身份去喊个口号,结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儿子说下雨就别去了,他只好收起雨具,回屋听雨。为啥不去?这么重要的事情能被雨挡了。原来南开早派人来,让他别去。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