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 追书(有1人在追)

完成 未签约 普通 都市·校园

最新章节:王朔的作品

59.2 万字 点击量:15377

0

王小波

+1
《沉默的大多数》是中国作家王小波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并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又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目前最新版由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7月发行。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 《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书评: 十年,是一个小小的轮回,足够我们忘记许多人或者事,真挚的爱情都难以保持如此之恒久,但王小波凭着四卷文集,战败了时间。 1997——2007,在王小波离去的十年间,生活有何改变?无非是天增岁月人增寿,大家都老了十年。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上网费从一小时8元,降到了一个月80元,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表达机会,论坛,QQ,MN,博客,口水横流,方显出话痨本色,网络上充满了喧嚣之声。如果说,十年前的网络是几头苍蝇蚊子嗡嗡嗡,现在的网络则基本上相当于仲夏夜的池塘,充斥了青蛙高分贝的聒噪。 十年前,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十年后,他的愿望有一部分得到了实现。托网络发达之福,说话的人比以前多了,声音也响亮,草根阶层开始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彪悍一点的像芙蓉姐姐,精明一点的像史上最牛钉子户,美妙一点的像超级女声,都喊出了自己的声音,并且影响了公众。但不能忽略的是,上网费固然从一小时8元,降到了一个月80元,但是房价也从一平米1000元涨到了8000元,大家活得依然疲惫,许多人因此也就不怎么想说话,埋头挣钱要紧,大多数还是在沉默着。 从前,我也是个沉默的人。我在某机关做公务员,负责宣传,每天扛着一台摄像机,拍摄热火朝天修路的场面,回来后写篇小短文,“我市掀起了公路建设的新高潮”。然后送到当地的电视台剪辑播映。施工单位总是热情洋溢地招待我们,临走的时候再奉送土特产。我满怀着丰收的喜悦,打着酒嗝拎回家。收到的土特产如此之丰富,令我基本不需要光顾菜市场。这样幸福的日子过了好几年,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唯一的遗憾是,依照所掌握的汉字词汇而言,我似乎可以写点更有趣的东西,一味“高潮”来“高潮”去,自己都觉得冷淡乏味,心情遂渐渐坠入了低谷。 当时,正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每隔十天半个月就会有各级领导来视察工程进度。某一日,听说交通部部长要来,局长便命令我扛着摄像机早晨8点就跑到边界去等着。等到10点,部长的车队才浩浩荡荡地开过来。让我郁闷的是,这条路快跑到头了,车队也没停下来。那我岂不是白来了,还拍个鸟去。突然,部长的车停下了,他推开车门出来,走向路边。我大喜,动如脱兔,扛起摄像机向他冲过去,却见部长缓缓地解开了皮带,稀里哗啦地小便起来。那个场景很是壮观:一行人等纷纷走下车,效法部长,一泄为快。是日,春风骀荡,阳光明媚,众领导无私地给沃野施肥,定然为日后的大丰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只有我很郁闷,果然是拍了个鸟。 这个偶然事件,令我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怀疑,怀疑它是否有价值。我开始感到隐隐的不安了。后来,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我的精神家园》,信手翻到了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完了,心里有一种遭了闪电般的震动。我摸摸日渐隆起的小腹,醒悟自己就是那种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觉得自己有必要跳出来,或许是掉入另一个猪栏,好歹有点变化。 我做过一些深感悔恨的事情,但永远都不后悔离开了机关,尽管丧失了免费的土特产,从此需要自己上街买菜。起码,我可以写这样的文章为生,总比伪装“高潮”有趣一些。一篇文章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简直近乎神迹。这个神迹在我的身上发生了。 当然,我对留在机关的人并无鄙夷之意。英国随笔作家查尔斯·兰姆是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小会计,他克尽厥职,一直做到退休。任何一个饭碗,只能扣留某个人的肉体,却不能局限他的精神如天马行空般来去。中国人口如此繁多,大家都去做特立独行的猪,岂不是要天下大乱。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那种生活不适合我。 此种心态也是王小波所努力提倡。他绝不一味高蹈,总是在不遗余力地普及常识。所谓常识,其实是一种平和自由的心态,能够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报以宽容,能够对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报以理解,能够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报以尊重。 除此之外,王小波还努力在普及“智慧”、“有趣”、“诗意”。你看看他的杂文就晓得,十年前他写下的东西,如今读来亦不过时。在此,我有个恳切的建议,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只读他的杂文便已足够,他的小说就不必碰了。尤其是《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白银时代》,汪洋恣肆,光怪陆离,若非训练有素的纯文学爱好者,很容易陷进云里雾里。 王朔复出,把文坛上的衮衮诸公骂了个遍。有记者问:“在你不写的那段时间,出来一个王小波,有人说把王朔盖了。”王朔答:“王小波是好样的,我也是好样的。我们不存在谁盖了谁的问题。王小波要是活着,我觉得他会更牛。他好并不意味着我不好,我们交相辉映可以吧。” 同王朔的痞气相比较,王小波的小说尽管很狂放,为人却是异常低调的。他的身上有一种干净的,甚至可以说是高贵的名士气,不是余秋雨那样的伪名士,他是真名士。 艾略特说过:“四月是一个残忍的月份。”死于四月的还有张国荣,他也依然被记得。每年的此时都有许多人在默默悼念这两个人。或许,他们都代表了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张国荣代表了美,而王小波代表了智慧。他说过:“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十年的光阴就这么过去了,我依然记得,最初遭遇王小波的那种惊喜,因此满怀感谢,感谢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击破混沌,给我的头脑一点清明。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19521997),男,汉族。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王小波是中国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以及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伊塔洛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
  • 沉默的大多数序言
  • 沉默的大多数
  • 思维的乐趣
  •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 知识分子的不幸
  •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 积极的结论
  • 跳出手掌心
  •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 论战与道德
  •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 我看文化热
  • 文化之争
  •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 极端体验
  • 洋鬼子与辜鸿铭
  • 我看国学
  • 智慧与国学
  • 理想国与哲人王
  •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 百姓洋人官
  •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 人性的逆转
  • 弗洛依德和受虐狂
  • 有关天圆地方
  • 优越感种种
  •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 肚子里的战争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椰子树与平等
  • 思想与害臊
  • 体验生活
  • 皇帝做习题
  • 拒绝恭维
  • 关于崇高
  • 谦卑学习班
  •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 高考经历
  • 盛装舞步
  • 有关“错误的故事”
  • 迷信与邪门书
  • 科学与邪道
  • 科学的美好
  • 生命科学与骗术
  •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 对待知识的态度
  • 有与无
  • 虚伪与毫不利己
  •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 有关“伟大一族”
  • 有关“给点气氛”
  • 生活和小说
  • 我看老三届
  • 苏东坡与东坡肉
  • 驴和人的新寓言
  • 愚人节 有感
  • 摆脱童稚状态
  • 李银河的《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 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
  • 关于同性恋问题
  • 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
  • 《他们的世界》序
  • 《他们的世界》跋
  • 诚实与浮嚣
  • 拷问社会学
  • 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 《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
  • 我为什么要写作
  • 我的师承
  •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 我的精神家园
  • 我对小说的看法
  • 小说的艺术
  •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 《黄金时代》后记
  • 工作·使命·信心
  • 与人交流
  • 《红拂夜奔》序
  • 《寻找无双》序
  • 《怀疑三部曲》序
  • 《怀疑三部曲》后记
  • 《思维的乐趣》自序
  • 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
  • 盖茨的紧身衣
  • 关于文体
  • 关于格调
  • 关于幽闭型小说
  • 文明与反讽
  •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 掩卷《鱼王》读后
  • 萧伯纳的《巴巴拉上校》
  • 《血统》序
  • 关于“媚雅”
  • 长虫·草帽·细高挑
  • 卡拉OK和驴鸣镇
  • 从Internet说起
  • 奸近杀
  • 打赏 共(0)人打赏

    发表评论
    推荐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作者:王小波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



    作者:王小波



    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

    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



    作者:王小波



    理想国与哲人王

    理想国与哲人王



    作者:王小波



    寻找无双

    寻找无双



    作者:王小波



    红拂夜奔

    红拂夜奔



    作者:王小波



    作品评论

    是否为 水月瑶歌 打赏 1000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23-2025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