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片名叫“罗马”,但这里的“罗马”实际是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名。
阿方索・卡隆,这位在好莱坞闯荡多年的“墨西哥三杰”之一,用摄影机为自己绵延的童年记忆作了一次深情的复写。
?阿方索・卡隆
在刚公布不久的奥斯卡提名名单上,《罗马》以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外语片在内的10项提名领跑榜单。
虽然在采访里,卡隆承认《罗马》里90%的内容都来自他幼时的记忆,但《罗马》也并不是回忆录那么简单。
?《罗马》片尾,献给莉波
卡隆他自己编剧、自己摄影、自己导演,在片尾,他将这部电影献给莉波――
莉波,他幼时的“保姆妈妈”,也是《罗马》的主角和视角,透过这位年轻女佣(克里奥)的眼睛,我们跟随卡隆的记忆回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墨西哥。
有些直接、有些迂回,但都是关于那个塑造我的时代,或者说塑造墨西哥的时代,1960―1970是墨西哥漫长变迁的起始点。
虽然《罗马》是私人化的,并不曾直接讲述那个时代,但那个时代的氛围却无处不在。
它们渗透在叙事中,时而微妙、时而富有戏剧性地参与到主角个体的生活和生命体验中。
《罗马》(Roma),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México '68 ”,即墨西哥68。
1968年的墨西哥,这一年,墨西哥举办了第19届夏季奥运会;两年后的1970年,第9届世界杯也同样在墨西哥举办。
《罗马》的时间线大概是横跨68年到71年这段时间,电影里孩子们的房间海报里也出现了世界杯的痕迹。
?《罗马》,男孩房间门上的海报,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
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PRI)从30年代开始对墨西哥进行大规模的社会经济改革,到六、七十年代时,经济已经持续高速增长了三、四十年,被称为“墨西哥奇迹”。
“墨西哥奇迹”让墨西哥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了一个中等工业国。
无论是68年的奥运会,还是70年世界杯的举办,无疑是墨西哥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现自己经济成果的信号。
但是,其实这种面上的“经济奇迹”背后,却隐藏着国内多年的压制和剥削。
“经济奇迹”建立在长期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上(即大力发展工业化),对廉价劳动力的剥削不可避免。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