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从2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便已有巫山人生活,是李白笔下“蚕丛及鱼凫”所建之旧都,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36郡中的西南巴郡重镇,是汉代的江州、隋唐的渝州、北宋的恭州,及至南宋方名重庆府沿用至今,历史悠久、人杰辈出是重庆数千年的锦绣时光,而《城门几丈高》追溯的源头则从重庆被迫开埠开始,是最近一百多年的复兴史。
彼时的清王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国家处于腹背受敌、风雨飘摇之中,尽管素以“大清王朝裱糊匠”著称的李鸿章想要通过洋务运动力挽狂澜,却无奈紫禁城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不问世事艰难、百姓疾苦,只管自己享乐,他们的短视与腐朽成为实业派们救国的障碍,也成就了侵略者们的更大野心。当时西方列强已经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大量便利,在长江中下游可谓畅通无阻,通过开埠通商攫取了大量利益,此时的他们将眼光瞄准了长江上游的重镇重庆。
第一集“朝天门”讲的便是重庆在清代末期被迫开埠的历史,当时英国人立德乐便看好西南广阔的市场,带着报效英国的使命感与清政府洽谈开埠事宜。当时清政府经济已经受到了开埠通商的严重打击,大吨位而价格低廉的轮船运输挤压了传统的木船航运,工业生产出的棉布物美价廉形成规模倾销,大量船工因此失业,传统工厂因此遭遇边缘化,我国刚刚萌芽尚未兴盛的工商业,眼看就要满盘皆输。
西南的广袤山川因有三峡天险相隔,显得遗世而独立,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虽略显闭塞,然城市发展良好,百姓生活安乐,对时局和经济比统治者们看得更清楚的李鸿章,万不愿看到这块沃土变成列强的倾销口岸,但若断然拒绝,清政府也再经不起一次战争了,所以含糊其辞,言称若英国能造出溯三峡而上的货轮,清政府便同意他们在重庆开埠。
清政府小看了工业时代列强的制造业,李鸿章坚定的认为长江航运必须掌握在中国人手上,招商局必须掌管这条中国经济的命脉;而立德乐也显然小瞧了三峡天险,他奔走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的造船企业,力图造出能在川江上航行的货轮,虽然耗费时日颇多,但他终究建造出了“固陵号”,宜昌官衙接到了清廷的暗示,坚决阻止了固陵号试航川江。
尽管英政府用固陵号向清政府施压,但李鸿章用各种理由婉拒了试航川江的要求,立德乐并未因此而放弃,而是在上海的船坞中亲自设计督造了小巧而利于川江航行的“利川号”,中日甲午战争的失利让清政府在国际事务中丧失了更多话语权,1898年利川号溯长江而入渝,完成了川江首航,重庆的大门自此向世界开放。
《城门几丈高》通过“朝天门”讲旧时被迫开放通商的经过,通过“城门开”说民初重庆的建设,通过“潮水来”讲实业家们为重庆工商业发展做出的努力,通过“舵把子”讲卢作孚、黄炎培等有识之士为重庆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方面建设做出的贡献,通过“龙门阵”讲作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首都的重庆,宽容的接纳四方来客,乐观的对抗轰炸,最终形成了如今大重庆的格局。
山城这150年,是风雨飘摇中的坚持,是救国图存中的奋进,是拆城墙建码头的破旧立新,是在战火纷飞中反复重建的豁达和勇敢,被迫通商的屈辱过往证明了弱国无外交,而实业家们通过开放纷纷看向西方,试图寻找拯救祖国和民生的道路;作为陪都的重庆,虽然在第一次面对日军地毯式轰炸时手足无措,但渐渐的,人们能在防空洞里谈笑风生等待风波暂息,愿意在城市周边建造新的处所以度过这次战争的苦难,侵略者征服不了这块土地,更征服不了豁达乐观又坚定勇敢的山城人。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