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献给维尔姆・霍森菲尔德

发布:2020-05-25 10:51 · 历史不清不楚

此文献给维尔姆・霍森菲尔德

利维坦按:此文有电影《钢琴家》的部分剧透,未看过此片的,请酌情考虑是否继续阅读。


2002年,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执导了影片《钢琴家》(The Pianist),凭借此片,他获得了第五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奖。而影片则是根据波兰犹太裔钢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mier? miasta)改编而成。因为当时波兰政府的查禁,此书直至50多年后才再次出版。

此文献给维尔姆・霍森菲尔德

小说《死亡城市》(?mier? miasta)。图源:Antykwariat Warszawa

此文献给维尔姆・霍森菲尔德

片中饰演斯皮尔曼的是有着一张耶稣面容般的演员艾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图源:豆瓣电影

此文献给维尔姆・霍森菲尔德

年轻时的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图源:wehrmacht-info.com

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生于1911年12月5日,他很早就在音乐方面显露出了过人的天分,16岁考入华沙的肖邦音乐学院,1931年曾受邀到德国柏林艺术学院学习。斯皮尔曼的父亲萨缪尔・斯皮尔曼(Samuel Szpilman)是歌剧院的一名小提琴手(这在影片《钢琴家》开头一家人讨论如何藏钱的时候有所体现),他一直很仰慕德国的音乐文化,常感慨“德国有300部歌剧,而波兰只有3部”,以此来激励儿子的音乐创作。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斯皮尔曼回到华沙,很快成为了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935年4月1日,斯皮尔曼加入波兰电台,演奏古典音乐和爵士音乐,直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华沙。

纳粹政府在华沙在内的很多波兰城市设立了犹太人居住区,斯皮尔曼和家人的公寓也在其中。为了勉强支持一家六口的生计(父母,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和他本人),斯皮尔曼在犹太区的一间餐厅继续弹奏钢琴。1942年,斯皮尔曼的其余家人被送至特雷布林卡灭绝营(Treblinka),在毒气室被杀害【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着墨较多的是斯皮尔曼的弟弟亨利・斯皮尔曼(Henryk Szpilman),就是出口朗诵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位。真实的亨利・斯皮尔曼本身也是诗人和音乐家,精通英语和德语,生前曾翻译过《浮士德》,但资料被毁】。二战结束时,只有斯皮尔曼一人奇迹般地存活下来。有很多人帮助过斯皮尔曼,而其中的一位,是一名纳粹军官。他的名字是维尔姆・霍森菲尔德(Wilm Hosenfeld)。

1895年5月2日,维尔姆・霍森菲尔德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其父亲是一所天主教学校的老师。年轻时的维尔姆想要追随父亲的步伐成为一名教师,但在1914年7月他19岁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维尔姆入伍参战,1917年受重伤后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康复后他回到家乡,于1918年开始担任教师。两年后,他与安妮玛丽・克鲁马赫(Annemarie Krummacher)结婚――一位和平主义思想的新教徒,也是印象派画家卡尔・克鲁马赫(Karl Krummacher)的女儿。婚后,二人共育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此文献给维尔姆・霍森菲尔德

1936年,维尔姆・霍森菲尔德(左)与妻子安妮玛丽以及他们的四个孩子。他们的第五个孩子――女儿乌塔(Uta)在拍摄这张照片之后的一年诞生。图源:wehrmacht-info.com

此文献给维尔姆・霍森菲尔德

维尔姆・霍森菲尔德(左)与影片《钢琴家》中饰演其的演员托马斯・克莱舒曼(Thomas Kretschmann)。图源:Emily Ann Putzke

和当时的很多德国青年一样,经历过战争的维尔姆把因一战签署的《凡尔赛条约》视为对德国的侮辱,这与其受到德国爱国主义和普鲁士服从主义影响不无关系。到了1933年,他也被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观点所吸引,并于两年后加入了纳粹党。尽管他不赞同纳粹的反犹主义以及对于天主教的敌意,但面对一个振臂高呼民族复兴、经济腾飞、一雪前耻的政党,维尔姆无疑是被感召了。

此文献给维尔姆・霍森菲尔德

1938年,维尔姆全家照。图源:SALON / Hauptraum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华沙时,维尔姆44岁。他于当年10月被调往波兰,第一个目的地是帕比亚尼采(Pabianice),负责参与建造管理战俘营。12月,他被分配到文格鲁夫(Wegrów),直到1940年3月他的部队转移到了亚杜夫(Jadów)。1940年7月最后迁到华沙,直到战争结束期间,他都一直呆在那里,担任参谋营体育官员(主要负责负责管理华沙驻军的体育设施,组织各种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

在帕比亚尼采管理战俘营的时候,维尔姆就已经开始尽可能地救助一些波兰人。通过维尔姆与妻子的通信来看,他对纳粹逐渐流露出的失望和厌恶,可能和他亲眼目睹了纳粹对当地犹太人、天主教徒(当时波兰一半以上的天主教神职人员被送往集中营,主要以达豪集中营为主)以及波兰人所犯下的太多暴行有关。在写给妻子的信中,维尔姆对于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均表达了厌恶之情,当时的波兰已经被苏联和德国瓜分,而维尔姆认为这是在国家意识形态下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你必须问问自己,在我们的国家,为何会允许这种堕落的发生……不幸的是,这些正是在我们国家占据高位的人。”

1939年,他在帕比亚尼采战俘营附近遇到一名名叫佐菲亚・切奥拉(Zofia Cieciora)的犹太女子,这位犹太女子称她的丈夫被关在战俘营内,她有孕在身,而她的婆婆病危,希望能临终前见上儿子一面(实际上她撒了谎,佐菲亚并未怀孕,她的婆婆也没有病危)。三天后,维尔姆便释放了切奥洛娃的丈夫、波兰军士长斯坦尼斯拉夫・切奥拉(Stanislaw Cieciora)。这之后,维尔姆和他们成了朋友。几年后,维尔姆还救助了斯坦尼斯拉夫・切奥拉的哥哥安东尼・切奥拉(Antoni Cieciora),这在后文中会提到。

此文献给维尔姆・霍森菲尔德

在帕比亚尼采,维尔姆抱着当地波兰人的孩子。图源:Naszemiasto.pl / Pawe? Reising collection

1942年1月的万湖会议(Wannseekonferenz)之后,纳粹落实了大规模处理犹太人的方案。在波兰的德国官员不断催促海德里希,希望能尽早在德占波兰实施“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办法”。他们觉得德占波兰的问题是黑市贸易,而“解决”当地的犹太人便可以解决黑市的问题。况且在波兰的犹太人不需要被运送到其他地方,所以他们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波兰的犹太人。

此文献给维尔姆・霍森菲尔德

电影《钢琴家》中,一名德国军官没有任何理由(也可以认为是有一批新的犯人要到,提前处理掉一些老弱病残),就地枪决犹太人。图源:Tumblr

1943年6月16日,维尔姆在日记中写道:“就是这样,无数的犹太人,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这样被杀害了。而现在,犹太人最后的遗骸也要被彻底消除。整个犹太区被大火焚烧殆尽,洗劫一空,那些畜生认为我们会用这样的方式赢得战争,但事实上,我们已经通过这种可怕的大规模谋杀的方式输掉了战争……我们不值得被怜悯,我们都罪孽深重。

此文献给维尔姆・霍森菲尔德

影片中的华沙建筑废墟。到战争结束时,华沙85%以上的建筑被毁,整个城市的毁坏程度超过了被投放原子弹的日本广岛和长崎。图源:豆瓣电影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