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毛瑟手枪弹的托卡列夫手枪弹

发布:2020-05-25 10:51 · 历史不清不楚

托卡列夫TT手枪使用的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是一种影响非常大的手枪弹。该弹诞生自上世纪2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被苏军广泛使用,后扩散到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和蒙古、中国、朝鲜、越南等第三世界国家,产量巨大。虽然时至今日大多数国家的军队已经停用该弹,但在民用领域该弹因为存量大、价格低廉,还很有市场。

源于毛瑟手枪弹的托卡列夫手枪弹

从左到右:7.63x25mm毛瑟弹、托卡列夫P普通弹、PT曳光弹、P-41穿甲燃烧弹、覆铜钢弹壳普通弹、教练弹。

上世纪20年代,在经历了国内战争之后苏联红军急需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制式化,其中就包括研制新型手枪和配套的手枪弹。考虑到20年代冲锋枪已经兴起,红军军备部门于1925年提出,新型手枪弹除了用于手枪,还要重点考虑冲锋枪使用。根据这样的要求,1927年托卡列夫设计了一种7.62mm口径的冲锋枪样枪,发射7.62x38mmR纳甘转轮手枪弹,但纳甘转轮手枪弹威力较小,又是凸缘弹,不适合用在自动武器上,所以该样枪没有通过。在20年代的苏联,红军装备较多的手枪弹除了纳甘转轮手枪弹外,还有7.65x17mmSR勃朗宁手枪弹(.32ACP手枪弹)和7.63x25mm毛瑟手枪弹(沙俄和苏联都进口过相当数量的毛瑟C96手枪),如果仅考虑在手枪上使用,7.65mm勃朗宁手枪弹性能不错,但用在冲锋枪上显然威力不足,倒是7.63x25mm毛瑟手枪弹初速、动能、威力都很理想,因此托卡列夫将眼光转移到7.63x25mm毛瑟手枪弹上,新型手枪的研制也以7.63x25mm毛瑟手枪弹作为基准口径。

源于毛瑟手枪弹的托卡列夫手枪弹

7.62x38mmR纳甘转轮手枪弹,这种子弹是少见的埋头弹,弹头完全埋入弹壳,还是凸缘弹,威力也较小。

20年代的苏、德两国处在蜜月期,当时苏联是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刚刚打完内战,经济百废待兴,处于被围堵孤立的处境,需要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打开突破口引进资金和先进工业技术;德国承担着一战战败的沉重债务,军备建设又被严格限制,魏玛政府急需寻找进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渠道,同时暗度陈仓,利用他国为渠道暗自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在各自的利益需求下,两国在当时走得很近。在德国提供相关技术文件和设备的情况下,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毛瑟手枪弹,只不过他们标注的口径是7.62x25mm,就是托卡列夫手枪弹。

源于毛瑟手枪弹的托卡列夫手枪弹

7.63x25mm毛瑟手枪弹(左)和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右)。毛瑟手枪弹弹头被甲为白铜,成银白色,托卡列夫手枪弹弹头被甲为覆铜钢,成红铜色。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底火也比毛瑟手枪弹底火大。

标准的托卡列夫手枪弹弹头尺寸、重量和毛瑟手枪弹基本一样,弹头重5.45-5.70g,圆头、平底、铅芯,毛瑟弹头多为白铜被甲,托卡列夫弹为节约成本,改用覆铜钢被甲。托卡列夫手枪弹装药也和毛瑟手枪弹近似,为0.6g单基无烟发射药,在TT手枪上发射时,弹头初速约450m/s,用冲锋枪发射初速可达到500m/s左右,属于典型的高速轻弹。托卡列夫手枪弹的优点是初速高、弹头侵彻力好,缺点是在手枪的短枪管上发射枪口噪声、火焰和后坐力都偏大,因此该弹更适合冲锋枪使用,这也符合苏军当时的研制目标――一定要考虑冲锋枪用弹,毕竟在战场上冲锋枪发挥的作用更大,而手枪只是自卫武器。

源于毛瑟手枪弹的托卡列夫手枪弹

P型普通弹,弹头为圆头、平底、铅芯、覆铜钢被甲

托卡列夫手枪弹弹壳为瓶形,材料为黄铜,底火为伯丹式,其弹壳外形尺寸与毛瑟手枪弹基本一致,但底火室形状不同,毛瑟手枪弹底火室较小,配用小底火,托卡列夫手枪弹底火室较大,配用尺寸较大的苏联PV-26底火,这种底火也是纳甘手枪弹的底火,显然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尽可能通用零部件。从1934年起,苏联曾尝试生产覆铜钢弹壳的托卡列夫手枪弹,但技术革新动力不足,故产量不大,直到战争爆发也没全面代替黄铜弹壳,卫国战争爆发后弹药需求量激增,苏联才重新重视枪弹生产中“钢代铜”技术。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生产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厂家多,产量大,为尽可能提高产量,节约宝贵的铜,出现了大量代用材料弹壳,如镀锌钢弹壳、涂漆钢弹壳、电镀黄铜弹壳,甚至有的弹壳无任何防锈涂层。

源于毛瑟手枪弹的托卡列夫手枪弹

二战时期苏联生产的电镀黄铜弹壳托卡列夫手枪弹

前面介绍的使用铅芯弹头的普通弹叫P型普通弹,是托卡列夫手枪弹里产量最大的弹种。在卫国战争时期为减少铅的消耗,苏联开始研制Pst钢芯普通弹,将铅芯被甲弹头改为钢芯、铅套、被甲“三件套”弹头,钢芯为普通低碳钢冲压成型,成本低廉。虽然Pst钢芯普通弹在二战末期就准备好了生产线,但正式大批量投产已经是战后50年代的事情了。

源于毛瑟手枪弹的托卡列夫手枪弹

Pst钢芯普通弹,用冲压加工的钢芯代替铅芯节约铅

除普通弹外,托卡列夫手枪弹还有曳光弹。曳光弹于1943年下达设计指标,要求用于冲锋枪,曳光距离在300-400m,于1944年开始投产,被称为PT曳光弹。该弹弹头前半部分为铅芯,后半部分有一曳光管,发射时被发射药燃烧产生的高温火药燃气点燃,出枪口后发光指示弹道。到战后的50年代,出现了PTM曳光弹,是PT曳光弹的改进型,弹头形状做了一定修改,曳光管结构进行了简化,提高生产便利性。

源于毛瑟手枪弹的托卡列夫手枪弹

PT曳光弹,弹头涂有绿色色标

源于毛瑟手枪弹的托卡列夫手枪弹

PT曳光弹(左)和PTM曳光弹(右),后者简化了曳光管结构,弹头形状也有改变。

有趣的是托卡列夫手枪弹家族中还有一种P-41穿甲燃烧弹。这种子弹就像一个缩小的步枪用穿甲燃烧弹,也有被甲、淬火钢芯,燃烧剂装在钢芯与被甲之间,靠击中目标时钢芯的冲击挤压点燃燃烧剂。P-41穿甲燃烧弹在1941年大战临近爆发时开始生产,先是由图拉兵工厂生产,1942年生产线内迁到乌里扬诺夫斯克,短暂生产了一段时间后就停产了,原因很简单,手枪弹弹头轻初速低,搞穿甲燃烧弹头太不实用,没有多大价值。

源于毛瑟手枪弹的托卡列夫手枪弹

短暂生产的P-41穿甲燃烧弹,弹头内有淬火钢芯,钢芯与被甲之间填充燃烧剂。

除了普通弹、曳光弹、穿甲燃烧弹这些战斗用弹外,托卡列夫手枪弹也包括教练弹、空包弹等辅助用弹。托卡列夫教练弹早期形制多样,有的是正规生产的产品,有的是部队军械所自行用实弹无害化改装,后期产品规格才逐渐统一――教练弹用普通弹生产线上的弹头、弹壳次品装配,弹头与弹壳之间用焊锡固定,为了在视觉、触觉上与实弹区分,教练弹弹壳上有三道环槽或三道纵槽。空包弹用于演习和影视剧拍摄,无弹头,星型收口,装速燃发射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托卡列夫手枪弹扩散到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有多个国家生产这种枪弹。这些国家生产的仿托卡列夫手枪弹和苏联原型弹结构基本相似,可以通用,但有一个捷克斯洛伐克的M48普通弹需要注意――该弹配用于捷克斯洛伐克CZ52手枪和Sa vz. 24、Sa vz 26冲锋枪,特点是装药量更大,弹头为钢芯弹头,初速高达480m/s,比托卡列夫手枪弹的420m/s高不少,枪口动能也从470J提高到600多J。这种M48普通弹因为膛压更高,如果用在TT-33手枪上发射有可能发生危险,不能通用。

源于毛瑟手枪弹的托卡列夫手枪弹

捷克斯洛伐克CZ52手枪和M48手枪弹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23-2025勾陈一 ALLRights Reserved 勾陈一中文网 版权所有